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
 首页  部门概况  质量评估  教学督导  数据平台  政策文件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学院首页 
首页
 政策法规 
 知识问答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质量评估 
 教学督导 
知识问答
您的位置: 首页>知识问答>正文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知识问答
2013-11-20 10:28  

1.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些?

答: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1)加强学校领导管理能力与水平建设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充分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专业。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加强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促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5)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6)深化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7)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注重实践教学,优化资源配置和共享,校企共建实习基地。

8)实行专业教育和技能鉴定结合,推行毕业生的“双证书”制度。

2.高等职业院校应如何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答:(1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带动课程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5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6)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3.高等职业院校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路是什么?

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学时应中占总学时的50%以上。

4.什么是教学模式?

答: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5.什么是课程体系?

答: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相互衔接上。

6.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如何体现?

答:1)教学基本文件完备: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方面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计划、总结等。

    2)必要的工作制度健全: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训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学生守则、课堂(实训室)守则、课外活动管理等学生管理制度。

7.如何理解“顶岗实习覆盖率”?

答:顶岗实习覆盖率主要是指各专业学生在对应行业企业顶岗实习的人数在该专业同年级学生数中所占的比例。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各校应努力贯彻这一要求,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并注意提高顶岗实习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8.总教学时间和教学活动总学时有什么区别?

答:总教学时间和教学活动总学时是一致的。指标中总体要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50%以上”,是强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训、实习(含顶岗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实践等教学环节。但各专业可以有所不同,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实践教学。

9.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心是什么?

答:(1)加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2)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10.高职教育的课程特点有哪些?

答:具有定向性、应用性、整体性等特点。

11.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主要指哪4方面的改革?

答:教学改革主要是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管理改革。

12.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答:课程建设和改革。

13.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怎样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14. 一体化教室是指什么样的教室?  

答:指兼具理论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室。

15.什么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答: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16.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哪两门课?

答: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

17.什么是精品视频公开课

答: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

18.什么是精品资源共享课

答: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

19.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答:“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陕西高职院校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条件是什么?

答:高职院校申报省级精品课程须符合以下条件:

(1)申报课程应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体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详见评审指标)。

(2)申报课程应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课程负责人以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为主,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与实施。

(3)课程网站应至少提供有该门课程的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

(4)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包含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不超过40分钟)和课程教学录像(不超过15分钟),其中,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以说课为主,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并附相应文字说明。

21.省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有哪些?

答:省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及内涵详见下表1。

                          表1. 陕西省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标准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  要

观测点

评审标准

分值

(10分)

1-1

课程

定位

性质与

作用

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4

1-2

课程设计

理念与

思路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6

(25分)

2-1

内容选取

针对性和适用性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0

2-2

内容组织

组织与

安排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10

2-3

表现形式

教材及相关资料

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5

教学

方法

手段

(25分)

3-1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8

3-2

教学

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6

3-3

教学

手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6

3-4

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5

(20分)

 

4-1

主讲

教师

师德、能力与水平

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参与和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与企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

10

4-2

教学

队伍

结构

“双师”结构、专兼职比例

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10

(10分)

5-1

校内实训条件

设备与

环境

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

6

5-2

校外实习环境

建设与

利用

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4

(10分)

6-1

教学

评价

专家、督导及学生

评价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结果

优良。

5

6-2

社会

评价

社会

认可度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5

特色

及政策

支持

特色与创新

50

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与措施

50

22..高职教师应如何做好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

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高职教师应如何做好课堂教学工作?

答: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也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管理活动。作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对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补好教育基本理论。教师开设新课程要有严格的岗前培训制度,并要求课前旁听、试讲,熟悉学生、熟悉课程;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和讨论教学标准,要充分做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组织编写或选用与教学标准相适应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依据教学标准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教案以及准备其他各种辅助工具;第三,积极参加和进行教学方法研究,积极钻研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良好学风、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掌握和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24.如何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答: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学院要有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层层落实。要注意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提高和培养,并且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业务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作为中坚力量,也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

25.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是什么?

答: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二是 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6.“双师素质” 是什么含义?

答:“双师素质”是就教师个体而言,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

(1)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27.“双师型” 是什么含义?

答:“双师型”也是就教师个体而言,指既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指既具有从事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素质和水平,又有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经验,能从事专业实践实训教学活动。

28.“双师结构”是什么含义?

答:“双师结构”是指师资队伍中的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结构。兼职教师是专指学校正式聘任的、独立承担某一门课程或实践教学任务的行业、企业或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技师及能工巧匠。

29.如何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答:(1建立专业教师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

(3)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重视现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

30.如何理解“基础课专任教师注重学历职称提高,专业课专任教师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

答:这主要是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要求考虑的。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实践能力欠缺、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需要着重强调专业课教师提高技能水平和增加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强调“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但不等于专业课教师就不需要提高学历、职称。

31.如何理解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背景?

答: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指专业工作经历(含兼职)背景和专业教学背景。专业工作经历背景指教师从事过某些专业工作(含兼职),例如,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具有在计算机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专业教学背景是指基础课教师担任过某些专业课程,例如,外语教师担任过涉外导游、专业英语等课程。强调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其导向作用是要求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增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与配合,以便更好地发挥基础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2.如何理解实践课程“以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

答:各院校要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增加兼职教师比例,形成实践课以兼职教师教授为主的机制。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实际。目前示范校建设目标要求达到两个11,即专业课中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专业课中专任教师具有行业企业经历者与暂不具备此经历者之比达到11。各院校要建立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以保证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来源的数量与质量,并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

33.教师技术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答:教师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承担社会各方的横向课题,参与技术革新、咨询、推广与应用,获得技术专利或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为行业企业、社会提供服务等。

34.什么是生师比?

答:计算学生数与教师数之比时,学生数可按不含评估当学期的前一年各类全日制学生的自然人数计算;教师数的计算范围除专任教师外,还包括校内“双肩挑”的教学行政人员和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及校外兼课教师。兼职教师教学时数按每学年160学时折算为一名教师。

35.什么是专任教师?

答: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与实践训练指导的专业技术人员。

36.什么是兼职教师?

答:是指学院正式聘请来校的,可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一线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能工巧匠。

37.什么是兼课教师?

答:兼课教师是指学院聘请来校担任教学任务的校外教师。

38.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9.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数量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学科结构以及学段、城乡分布结构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 

40.如何来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答:(1)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创新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载体,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2)推动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3)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立教师思想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确保教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帮助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1.如何来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答:(1)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2)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

3)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4)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5)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

6)完善高等学校科研学术规范,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制。

5)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42.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

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3.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作用是什么?

答:(1)是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工作的重要基础。

(2)是学生选择学习专业、把握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4)是社会用人单位选择和接收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3)是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宏观指导、规划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提供重要帮助。

44.高等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应当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1)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2)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

(3)具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配备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且“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一定比例。

(5)具备该专业必须的开办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以及图书资料、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条件。

(6)如该专业有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专业教学标准,开设时必须达标。

45.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程序是什么?

答:(1)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根据管理权限分为国控专业和非国控专业。现行国控专业包括公安大类、医药卫生大类中临床医学类和文化教育类中教育类专业,其余专业为非国控专业。国控专业设置管理将根据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求适时调整。

(2)高职高专院校设置国控专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初审,报教育部会同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核准;设置非国控专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于每年9月30日前,将本省确定拟新设的国控专业(次年招生)申报材料报送教育部。

(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于每年1月31日前,将本地确定的当年拟招生专业(含全国通用专业和区域特设专业)及相关信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平台报送教育部,实现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招生来源计划管理系统对接。教育部对各地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年度统计汇总,并向社会发布。

(4)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连续三年不招生的专业,应及时撤销。未经批准设置的专业,不得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

46.如何理解特色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

答:1)特色专业:特色专业是指在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具有明显特色,并能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2)特色专业建设:从所开设专业中,选择有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在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办出特色,从而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特色专业建设可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路。

47.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有什么要求?

答:高职院校在调整设置专业时,要认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背景和人才需求市场调研预测,准确把握各类人才需求动态,及时跟踪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设置专业。

48.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措施是什么?

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1)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2)国家将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国家、地方(省级)、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3)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

(4)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 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的“ 双证书”人数达到80%以上”。

49.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怎样的专业群?

答: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50.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答:(1)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2)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51.中央财政“支持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是个什么样的项目?

答: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1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支持1000个左右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按照中央政策引导、省级统筹管理、学校具体实施的原则,采取学校申报、地方审核、中央认定的程序开展相关工作。项目建设期2年,每校支持建设1-2个专业。

     此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提高高端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撑能力的重要制度设计,是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经费需求、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提升财政投入水平的政策安排。

52.支持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有何重要意义?

答:新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千余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十一五期间,通过改革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大批学校和专业的建设成效明显。但是从全国情况看,高等职业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尤其是专业建设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职学校的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高职教育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53.支持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实现中国创造战略目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54.支持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教育部、财政部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55.支持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坚持服务和发展相结合。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 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

(2)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相结合。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建设专业对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3)坚持学校主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相结合。坚持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充分运用法规、政策、资源配置等手段,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4)坚持区域特色与行业统筹相结合。坚持在各校自主选择重点建设专业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及地区布局,由各地统筹推荐建设专业,经教育部认定后立项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建设多样化发展与各地重点布局相适应、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的良好格局。

56.支持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目标与内容是什么?

答:加强高职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1)推进校企对接。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探索系统培养。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3)强化实践育人。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4)转变培养方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5)建设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6)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57.支持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重点有哪些?

答: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重点支持以下类型专业大力开展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

(1)产业支撑型:此类专业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部署和重点发展领域,对接现代农业、制造业改造提升重点发展方向(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业等领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紧缺型:此类专业围绕国家“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及创新发展工程,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在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通过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组建新兴专业,共享行业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合作教育,输送大批满足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和艰苦行业需求的紧缺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特色引领型:此类专业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探索政教产研“多主体”专业建设、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双证书”制度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富有成效,专业建设特色突出,社会声誉好,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足,深受社会欢迎,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能起到特色引领作用。

(4)国际合作型:此类专业依托地域或行业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国外优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建设,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一流的实训设备、先进的课程体系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58. 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验收指标有哪些?

答: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验收指标详见下表2

               2.  教育部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评议指标

评议指标

1.

 

20

产业支撑型

专业建设围绕国家(或地方)“十二五”规划战略部署和重点发展领域,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制造业改造提升方向,对接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为农村、城镇、社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本地区就业率高。

人才紧缺型

紧贴国家(或地方)“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以传统优势专业为基础,优化调整、转型升级或组建新兴专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共享行业企业资源、实施合作教育,培养符合新兴产业发展和艰苦行业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和报到率逐年提升。

特色引领型

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政教产研“多主体”建设专业、校企“双主体”育人;专业建设的行业(区域)特色突出,行业企业认可度高;在建设“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推进“双证书”制度等方面富有成效;毕业生综合素质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对高职同类专业建设能够起到特色引领作用。

国际合作型

依托专业或地域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大型跨国集团(企业)、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合作,引进高水平师资、先进课程体系或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生规模适中,吸引国外学生来华留学数量有提升。

2.

 

60

 

推进校企对接

以区域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依据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实行“双证书”制度;人才培养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得到加强;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校企合作制度可行完善,文件规范,保障有力。承接产业相关活动。

探索系统培养

形成一套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形式和做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在校内(校际)实现中等和高职教育(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课程设置与资源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和招生考试制度。

强化实践育人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得到加强。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与改革成效明显,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组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多元主体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形式,校企合作配备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学生、保障安全。生均实训设备充裕、实训耗材有保障,学生在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中成绩优异。

转变培养方式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实时传送到课堂供教学使用实现形式;校企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水平高。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办法。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比例高。学生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建设教学团队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管理有效,教学水平高。引导和鼓励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升行业影响力;注重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超过30%,专任专业课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较高;校企之间的技术研讨、经验交流制度化。面向社会(企业)的技术服务与职业培训成效显著。

实施第三方评价

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初步形成;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初次就业薪酬、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持续向好;以全员、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倒逼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管理、考试招生办法改革、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和办学成本核算的实效。至少持续追踪学生毕业后五年的发展轨迹。

3.

20

任务

进度

按建设目标如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项目管理完善,学校建有相应的项目管理制度,建设过程监控数据填报完整。

政策

支持

地方政府和项目学校举办方的各项支持政策措施及承诺资金落实到位。

预算

执行

专项资金支出符合相关规定。制订有资金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59.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答: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精神,围绕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研制并推广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最终带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60.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教学资源库,并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推广使用,实现共享,带动全国千余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使全国近千万高职在校生受益,并为相关产业领域在岗人员提高和更新技能,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继续教育,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需要提供服务。

6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答:(1)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与集成。按照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

(2)专业教学资源共享与服务。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达到10万人同时在线、每日100万人次访问量规模,为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6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特点是什么?

答: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通用性、标准化特点。

63.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验收评议指标有哪些?

1)建设模式与长效机制。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设计、使用、推广,充分体现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行业企业对资源库建设的贡献大;集成、整合项目参与院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成果,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校通力合作、师生与社会共建的长效建设机制,保证专业教学资源库高效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年度更新率10%以上;资源库运行管理模式先进,持续运营机制可操作性强,宣传推广、质量保障、用户服务等制度与实施细则体系完备、流程规范、渠道畅通、运行顺畅。

2)教学资源。开发、集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及素材资源、相关职业工种培训整体解决方案及素材资源和产业链上代表性企业的技术资源;以企业先进技术应用为重点,教学资源丰富、系统,覆盖专业领域核心内容的比例达到80%以上;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行业企业信息,包括新技术介绍、职业岗位描述、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用人信息等;建成有专家学者、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的基本信息库;无知识产权争议。

3)受益面和使用效果。专业资源库注册用户达2000人以上,总访问量达到10万人次以上;主持学校和参与学校本专业全部学生使用该资源库,教师使用该资源库的教学学时占本专业总学时的60%以上;行业、企业、用户及第三方对资源库建设与应用效果评价高,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资源库网站访问量大,资源下载次数多,被引用频繁。

4)创新与突破。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传统信息表达方式,呈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呈现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搭建虚拟学习训练环境,实现自主学习和远程交流;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界限,将课堂教学、虚拟训练、远程互动相融合,形成时时、处处、人人的学习新形态。

5)服务功能与用户感受。面向全社会推广应用,为学生、教师、行业企业人员和社会学习者等用户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等服务;资源库平台框架设计合理、先进,功能完备、实用,交互性好;界面视觉表现规范、美观,导航清晰;网站运行环境良好,响应速度快,操作便捷,易学易用。

6)政策支持与资金配套。项目主持学校及参与学校、企业承诺的各项支持政策落实,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64.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实现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答:(1)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

    (2)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创建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

    (3)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4)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65.什么是实践性教学?

答:是指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包括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66.高职院校教师应如何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答:(1)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2)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4)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67. 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是什么?

答: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68. 高等职业院校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应达到多少?       

答:50%以上

69. 高职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多少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答:半年

70.如何理解“多元化质量监控”?

答:“多元化”主要是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体、方法的多元化。监控主体多元化,即由学生、教师、领导、督导、校外行业企业以及学生家长等各类人员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监控方法多元化,即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如问卷调查、网上评教等。高职院校应建立与完善多元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便更加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71.专职督导人员学校是否一定要设立?

答: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之一,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教学督导、评价机制,努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机制的运行需要人员保证,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尽可能设立专职督导人员。至于具体到某个学校,是否要设立专职督导人员.则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72. 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答: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73.高职院校如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答:(1)重视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2)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3)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74. 什么是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办学模式。

75.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

(2)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3)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4)针对岗位(群)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5)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

(6)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

76.什么是顶岗实习?

答: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基本完成校内教学实训实习和学过专业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岗位上直接参与具体工作,承担一线岗位职责,完成一定生产任务,熟练掌握业务技能,亲身体验生产过程,学习企业管理经验的一种实践性、真实性教学模式。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委派的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技师指导。

77.顶岗实习的优点是什么?

答:在于通过工作实践锻炼,有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增强实际独立工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认识职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

78.什么是“2+1”模式?

答:“2+1”模式是三年教学中两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一年到企业实践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79.“2+1”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2+1”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入教学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突出的特点是产学研相结合、校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2+1”模式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

80.什么是工学交替模式?

答:工学交替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在企业工作实践和在校学习相互交替进行、学用结合教育模式。

81.工学交替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学生先参加企业实践,后学校学习。

(2)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企业全程参与。

(3)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

(4)具有企业和学校两个教学场所,企业学习和学校学习有机结合。

82.工学交替模式的优势是什么?

答:工学交替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需要与学校培养的一致性,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实行了“无缝”对接。

83.工学结合的特点是什么?

答: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为主线,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育人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双向介入,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掌握专业工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培养模式。

84.如何理解“工学结合”与“产学结合”?

答:(1)工学结合:是指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2)产学结合:一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核心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式是产业界与教育界或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合作。目前,高职教育中最常用的提法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85.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什么?

答: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要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86.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五对接”是什么?

答: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87.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四个合作”是什么?

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88.什么是产学研结合?

答:“产”指企业,“学”指高等院校,“研”指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符合社会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机制,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

89.什么是“双证书”制度?

答:“双证书”制度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地位,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与专业教学相衔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90.教高[2006]16号文件对高职学生“双证书”要求是什么?

答:高职院校要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到80%以上。

91.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答:(1)端正办学思想,使全院教职工都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观念。

(2)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及特色方面要符合社会需求,使毕业生受到用户欢迎。

(3)要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形成就业指导、服务网络。

(4)制定政策,加大投入,构建政策环境。

92.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都应建立什么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答: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93.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3)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

4)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94.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与精神。

95.什么是素质教育?

答: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艺术审美等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96.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97.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98. 高职院校要把什么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99.国家级教学名师奖(高职)评选要求有哪些?

答:承担高职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且须具有10年以上高职教学经历;近三年,承担本校教学任务不少于240学时/年。其他条件依照以下表3执行。

表3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体系(高职部分)

评选项目

分值

评选内容

1.教师风范

与教学经历

10

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具有5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

2.企业经历

与行业影响力

15

具有相关企业相应技术工种3年以上的专职工作经历,且近3年仍能在相关企业参加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并做出实际成果,在行业企业的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3.

 

教学

思想与

教学理念

15

积极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与规律,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的设计之中;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和更新变化,及时纳入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教学艺术

与效果

15

注重分析学生群体特点,坚持因材施教;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积极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方法灵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开发学生潜在能力;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了具有虚拟现实效果和仿真实训效果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

资源建设

10

与行业企业合作,积极进行教学条件特别是实训实习条件的建设,注重对传统教学仪器设备的改造和二次开发,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统筹规划专业顶岗实习安排,落实相应教学与管理,编写先进、适用的高职特色教材;积极开展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件、案例、实训实习项目、教学指导、习题题库、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

教学组织

与管理

10

能够根据高职教育特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有创新举措;积极进行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方法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技术

服务能力

15

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主动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并对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主持或承担有来自相应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或获得有具有产业价值的技术专利。

5.教学

团队建设

10

重视教学队伍“双师”结构建设,能够有效吸引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积极参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一线用人部门对本专业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切实履行制度要求,帮助落实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应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育人水平,重视师德教风建设,促进教师职业素质养成,带动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

100.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条件有哪些?

答:承担高职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且须具有10年以上高职教学经历;近三年,承担本校教学任务不少于240学时/年。其他条件依照下表4执行。

                     4   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体系(高职部分)

评选项目

分 值

评 选 内 容

1.教师风范

与教学经历

10

政治立场坚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敬业爱岗,以全身心投入为常态;治学严谨,知行统一,师德高尚,为人师表。

2.企业经历

与行业影响力

15

累计具有企业相关技术岗位3年以上工作经历,拥有至少一项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有效职业资格;一直在行业协会(或企业、单位、机构等)中兼任相关技术职务或担任一定职务,在行业企业的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且近3年取得有实质性工作成果。

3.

教学

效果

18

教学效果好。注重分析学生个体特点,坚持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关心学生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积极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导师制等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了先进的现代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学生反映良好。

教学

研究

18

教学研究能力强。学习、借鉴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与规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制定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和变化,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效显著。

资源

建设

10

资源整合能力强。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教学条件特别是实训实习条件的建设,开发实训项目,建设各类实训平台;编写先进、适用的高职(数字化)教材,开展以企业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建设,并为其他高职院校共享,社会认可度高。

教学

管理

7

教学管理水平高。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探索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组织、实施形式;在教学做合一、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的机制、制度建设有创新举措;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成效显著。

4.社会

服务能力

15

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开展相关培训、生产和技术服务项目,取得良好实际效果,服务收益高;独立或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应用性研究及应用推广,成效显著。

5.教学

团队建设

7

利用自身影响力,有效吸引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兼职教师队伍水平高;指导专业教师参与教学实践和项目实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重视师德教风建设,促进教师职业素质养成,带动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教学团队建设水平高。

101. 国家级教学团队(高职)评选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国家级教学团队(高职)评审的基本要求有5条。

1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学校教学管理覆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102.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评选条件有哪些?

答:陕西高职院校省级教学团队评选的条件有以下5条基本要求。

(1)团队组成双师结构特色突出。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2)团队专兼结合有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能力强。团队带头人应在本行业技术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具有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群)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开展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103.陕西省高职学校新增高职专业申报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专业设置和调整要从学校定位、办学条件、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实际情况出发,应适应国家特别是我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2)应符合教育部及其他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专业设置管理的规定。

(3)学校要建立专业设置自律机制,依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集中优势资源,有目标、有步骤设置和调整专业。

104.陕西省高职学校新增高职专业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拟增设新专业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2)有相关专业为依托。

(3)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拟设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情况)。

(4)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6)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105.陕西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原则是什么?

1)正确导向。重点专业的建设和遴选,要有利于促进学校科学定位,彰显特色,形成优势;有利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专业内涵,优化专业结构;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2)突出重点。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具有行业优势、区域优势和学科优势的专业;重点建设与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重点建设为生产一线培养紧缺人才的专业。

3)择优示范。依据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公平公正,择优遴选;加强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切实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106.陕西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遴选条件是什么?

答:1)建设目标明确。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特色鲜明。

2)人才培养模式新。培养规格定位准确,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培养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实践教学效果好,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良好。

3)教学条件优。教学专项经费投入大,课程、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及双师型教师等建设成绩突出。

4)教学改革力度大。能够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力度大、效果好;能够积极参加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并取得较好成果。

5)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方法先进,执行严格;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大,效果好;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完善并运行良好。

6)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水平高,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107.陕西省高职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申报条件是什么?

答:申报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应具备如下条件:

    1)基础良好。实训基地基础条件较好,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先进,功能完备,专项建设经费投入大,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具有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和较强的发展潜力,较强的行业特色和区域示范带头作用。

2)建设目标明确。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思路清晰,规划合理、方案具体,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先进,能够适应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培养需求。

     3)运行管理规范。实训基地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健全,人员到位,方法先进,执行严格,基本形成了校企双方“双向管理、双向考核、互惠互赢”的运行管理机制;实训基地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完善并运行良好。

     4)工学结合效果好。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形成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水平高,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108.陕西高职院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范围是什么?

答:由高职院校教师主编,近5年内(以版权页的出版时间为准)正式出版的各类教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及CAI课件),不包括学术专著。

109.陕西高职院校优秀教材奖评选条件有哪些?

参加评选的教材应符合以下条件:

1)教材内容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教育目标。

2)具有与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有较强的先进性、实用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能正确阐述本学科、本专业理论和概念,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上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符合本门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选题恰当,取材合适。内容的阐述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创新精神。

4)教材质量较高,在国内同类教材中居领先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一致反映良好。

5)文字祥实、准确、流畅,符合规范化要求;插图正确,文图配合恰当。

6)参加评奖的教材必须经过本校2届以上(含2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检验,且得到普遍认可。

110. 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答:案例教学法基本内涵是:围绕一定学习目的把实际工作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独立思考、参与研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111.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答: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内涵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条件,精心设计出一个个实际“任务”, 让学生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按照“任务”需求自发自主地学习知识,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

112.什么是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答:项目导向教学法基本内涵是: 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以与实际工作情景相似的“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通过完成一个或几个完整的“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的教学方法。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质量监控与评估处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3-3033110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