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特色专业建设”分项自评报告

发布日期:2011-10-12    作者:     来源:     点击:

 

 

 

主要

评估

指标

关键要素

重点考察内容

自我

评价

5.

特色专业建设

5.1特色

专业设置

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现场专业剖析

合格

 

 

 

 

 

 

 

 

 

 

 

 

 

 

 

 

 

 

 

 

 

 

 

 

 

 

 

 

 

 

 

 

 

 

 

 

 

 

 

 

 

 

 

 

 

 

 

 

 

 

 

 

 

 

 

 

 

 

 

 

 

 

 

 

 

 

 

 

 

 

 

 

 

 

 

 

 

 

 

 

 

 

 

 

 

 

 

 

 

 

 

 

 

 

 

 

 

 

 

 

 

 

 

 

 

 

 

 

 

 

 

 

 

 

 

 

 

 

 

 

 

 

 

 

 

 

 

 

 

 

 

 

 

 

 

 

 

 

 

 

 

 

 

 

 

 

 

 

 

 

 

 

 

 

 

 

 

 

 

 

 

 

 

 

 

 

 

 

 

 

 

 

 

 

 

 

 

 

 

 

 

 

 

 

 

 

 

 

 

 

 

 

 

 

 

 

 

 

 

 

 

 

 

 

 

 

 

 

 

 

 

 

 

 

 

 

 

 

 

 

 

 

 

 

 

 

 

 

 

 

 

 

 

 

 

 

 

 

 

 

 

 

 

 

 

 

 

 

 

 

 

 

 

 

 

 

 

 

 

 

 

 

 

 

 

 

 

 

 

 

 

 

 

 

 

 

 

 

 

 

 

 

 

 

 

 

 

 

 

 

 

 

 

 

 

 

 

 

 

 

 

 

 

 

 

 

 

 

 

 

 

 

 

 

 

 

 

 

 

 

 

 

 

 

 

 

 

 

 

 

 

 

 

 

 

 

 

 

 

 

 

 

 

 

 

 

 

 

 

 

 

 

 

 

 

 

 

 

 

 

 

 

 

 

 

 

 

 

 

 

 

 

 

 

 

 

 

 

 

 

 

 

 

 

 

 

 

 

 

 

 

 

 

 

 

 

 

 

 

 

 

 

 

 

 

 

 

 

5.1 特色

学院秉承“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突出特色专业建设。通过制定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培养方案科学可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管理规范,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受到了社会好评。

5.1.1 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1)专业建设卓有成效。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市场需求出发,按照“建强医护专业,调整传统专业,办好工科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原则,大力调整专业结构,统筹规划专业布局,不断扩大专业覆盖面。初步形成了医护为主,农工师并重,具体涵盖医学、农学、工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科性专业体系。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关联度不断提升,特色日渐鲜明。学院现有省级重点专业2个:中药、护理;院级重点专业4个:畜牧兽医、旅游管理、初等教育(文)、计算机应用技术。

2)专业群建设初现端倪。学院从所处的行业背景、区域优势出发,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逐步建立起若干个专业群,将专业群中的骨干专业作为建设的重点,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

医学专业群:骨干专业为护理、中药,相关专业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助产等3个专业。

师范教育专业群:骨干专业为初等教育,相关专业有英语教育、学前教育等2个专业。

农林专业群:骨干专业为畜牧兽医,相关专业有园艺技术、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等2个专业。

经济管理专业群:骨干专业为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有营销与策划、会计、电子商务等3个专业。

机电工程专业群:骨干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专业有汽车检修与维修技术、电脑艺术设计、网络维护等3个专业。

建筑工程专业群:现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2个专业。

5.1.2 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1)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学院本着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原则,依托优势行业,瞄准职业岗位(群)和技术的需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趋势,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的专业建设理念,结合学院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宽专业领域,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实现专业的科学布局。目前,我院专业设置已由创办初期的7个发展到目前的19个。

2)依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学院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根据职业岗位的变动,明确界定、科学细化和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调整相近专业,改造弱势专业,淘汰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开拓发展面向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新兴专业,专业布局日趋合理。同时, 结合专业调整,学院对现有教学和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把人员相对富裕单位的有关教学和管理人员调整到急需的工作岗位;对部分相相邻专业转岗人员进行转岗培训,保证了专业调整和发展的需要。

5.1.3 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原则、工作思路,为特色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我院特色专业是根据社会的需要,结合学院各专业的实力和水平确定的。学院在4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了在实验实训条件、师资力量、人才需求、办学基础等方面较有优势的护理、中药、畜牧兽医三个专业作为院级特色专业建设对象进行重点建设。为此,学院及二级学院会同相关行业企业,通过制订建设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改善实训条件、创新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的水平,增强专业竞争力。经过努力,护理、中药和畜牧兽医3个专业具备了院级特色专业条件并得到确定。其中,护理、中药2个专业还先后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专业。

5.1.4 特色专业剖析

1)护理专业特色

 护理专业2010年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高职高专重点专业。2009年,校内实训基地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助。主要特色有:

①办学历史悠久,规模较大。护理专业始建立于1965年,前身为陕西省中医学校的中专护理 ,迄今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自1999年开始先后和第四军医大学、延安大学医学院等高校联办高职护理专业;2005年该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高职护理专业,并开始招生。2010年护理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

目前,护理专业分别有三年制、五年制二个层次。在校学生3290人(三年高职学生2740人),其中校内学生2200人,校外实习学生1090人。专业任课教师92人。校内外实训基地规模大,校外实训基地分布于省内各地市及我市所有县级以上医院。

②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通过对渭南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单位护理人才的需求市场进行调研,结合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推行,分析当地和全国大部分地区医护比例失调的现状、以及专家对我国护理人才的需求将会逐年提高的科学预测,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目的,确立了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定位。同时,通过邀请医护人员、医院管理人员共同对护理职业岗位群开展深入调研,分析其岗位职责任务及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制定了科学、切实可行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方式,实行“校医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知识+能力、专业+特长、平台+模块”人才标准,采用“2+1”的教学模式,并增加了辅修模块和辅修方向。近年来,每届学生在实习前通过各协作医院的考核选拔,实施“准订单式”培养。3年来,每年约有1000余名学生到协作医院实习。

③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想是:“突出护理,关注学生,注重整体,体现实用”。强调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以生产为主线开发科目课程;以行业为背景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实行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整合和优化,让学生主动适应职业岗位。经过多年的高职教育实践,多次对护理专业课程标准、实验实训大纲进行讨论和修订,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备的课程标准、实验实训大纲。专业课程结构按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对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必要的整合。经过市场调研和教学实践,将护理专业所有的32门课程整合为三大模块。

三大课程模块:即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公共必修课模块、着重传授职业知识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必修课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模块。其中,必修课中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占课内总课时约80%;选修课中有限选模块课、任选模块课及辅修模块,占课内总课时约20%。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群)知识结构特点,为满足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了《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三大课程为主干课程。

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质量和人才结构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构建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护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在学院领导亲自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护理专业积极、大胆地对课程建设进行了新一轮改革尝试,增设了六个课程辅修模块,并编写了相应教材。

六个辅修模块: 《老干部护理》、《外籍护理》、《急救护理》、《重症护理》、《母婴护理》、《保健食品与健康》。学生通过考试,取得结业证书。此项改革经过实验,学生反映良好,效果显著。

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中,一是严格依据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制定教学指导方案;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三是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四是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五是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样。由于执行了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本专业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能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导向,注重“两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有组织地开展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中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证”教育。使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能取得执业护士资格证书。

④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 建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职称、学历、能力和年龄等方面的结构均较为科学合理。共有专业任课教师9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0人,讲师27人;研究生学历15人,在读研究生4人,学士学位73人; 双师素质教师36人,实践课指导教师14人,校外兼职教师31人;40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20%以上。

⑤实践教学条件优越。 建成了条件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护理综合实训中心有3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基础护理实验室、内科护理实验室、外科护理实验室、妇产科护理实验室、儿科护理实验室、ICU病房、模拟护理站、多媒体示教室等),设备总值523.99万元,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4258元。有校外实训基地 38 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7所,三级乙等医院6所,二级甲等医院23 所,分布于渭南市、西安、宝鸡、咸阳、汉中、榆林等省内各地市及我市所有县级以上医院。学生实习时间达到44周。

⑥发挥传统优势,改革教学方法。护理专业在教学中坚持“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积极开展以“项目驱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探索“过程情感化”等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法;利用模拟真实病房配置的护理实训室进行仿真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教学。

⑦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教学管理制度完备、机构健全、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基本文件齐备、教学档案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运行有序。如先后制订教师调课制度、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教材图书选用征订办法、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听课评教制度、教师工作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办法、“教学名师”评选办法、学生课程考核管理暂行办法、教研室工作制度、校本教材管理办法(试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学生岗前实训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评选及管理办法等。护理学院有专职教学管理人,整理教学档案和文件,保证了本专业教学运行有序。

⑧加强社会服务,提高社会声誉。护理专业教师在渭南市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乡村医生培训班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服务功能。由于我院护理专业较好地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形成对接,因此近年来呈现出“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局面。报考人数多,生源来自关中、陕北和陕南,并辐射周边省份。

2)中药专业特色

中药专业2009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高职教育专业。主要特色有:

①办学历史悠久。 中药专业始建于1981年,属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陕西省中医学校的中职中药专业,是该校的重点专业,迄今有30余年的办学历史。曾于1996年后试点举办高职中药专业数届, 2001年与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举办五年制中药大专专业;2005年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开始举办三年制高职中药专业, 2009年我院中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高职教育专业。该专业开办以来,为全国中医药行业,特别是为陕西省医药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中药人才。

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为行业培养合格的中药人才,经对几十家制药企业、医药公司、医院广泛进行行业调研,周密分析行业的就业岗位特点、岗位能力和学历要求,根据行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医学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依据中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立足渭南、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在中药各行业工作中所必须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知识、熟练掌握中药基本知识、临床及生产操作技能,适应中药各行业一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专业人才。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工作思路:拓宽基础、更新内容、突出实践、强化能力、提高素质、整体优化。在开展广泛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由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按照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专业课程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参照并结合国家执业(从业)药师资格考试、职业资格证考试标准。课程体系做到了“三个体现”,即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及“社会性”。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做到了“三个对接”,即与岗位需求对接、与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对接、与职业技能鉴定对接,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中药专业课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公共基础课旨在通过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英语和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和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通过政治思想理论和心理方面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建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及职业道德。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程是根据本专业职业特点、岗位能力要求设置,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选修课主要为学生职业岗位迁移和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需要而设计,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体系贯彻了工学结合思想,始终把素质教育贯穿其中。既加强了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体现了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目标明确,适应了中药事业的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

中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④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 中药专业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博士1人,硕士5人,研究生学历4人;双师素质教师8人,其中4人为执业药师。近3年本专业教师在院优秀教师及优秀辅导员评选中占6人次,其中3人荣获院级“教学名师”。校外兼职教师7人,均为国家执业药师、执业医师。

中药专业外聘兼职教师5名,均为行业一线的专家及技术骨干,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教学能力。

近年来参编或主编国家高职类规划教材8部,其中 孙龑龑 教授主编的《中药鉴定学》2009年被评为省级优秀高职教材。积极编写特色教辅书,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指导2部。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近三年发表论文26篇,其中核心10篇。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结构合理,思想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的具有强大团队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教学团队。

⑤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充足运行良好。  该专业非常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配备实习就业专职人员,负责中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指导与管理工作,制定有完善的毕业实习管理制度。各实习基地成立了实习管理机构,配备有专职管理人员,根据本专业《实习大纲》的要求负责学生实习的安排、管理和考核。医学院实习指导教师和校外实习基地聘请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正在形成院企双方合作,共同参与毕业实习的教学和管理的工作机制。

中药专业现有实习基地25个。其中有:西安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及第二医院、西安中医医院、西安唐都医院;全国知名大型制药企业如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西 安利 君制药有限公司等;医药经营企业如老百姓大药房;还有省药检所及多家市、地区药检所。实习基地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教学条件好,实 习指导 老师经验丰富,经常开展教学讲座,实习管理到位,为顶岗实习顺利进行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独特。  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思路是: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提出了“知识+技能+文化”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标准,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四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合”人才培养模式:(1)人才培养与行业相结合;(2)专业教师与行业能手相融合;(3)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4)校园文化与医药经典文化和医药企业文化相融合。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采用了讲授型(课堂理论教学)、任务导向-项目驱动-实践型(校内实验、实训、理实一体化、岗前培训、操作技能大赛,校外的实训、见习、实习、野外采药、制作标本等)、综合型(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方式方法。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⑦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率和社会评价好。近三年中药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及格率在95%以上,学生在毕业后两年通过考试获取了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达90%,三年来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达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本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爱岗敬业,综合素质高,适应工作快,工作能独当一面。不少毕业生成为单位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有的自主创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畜牧兽医专业特色

畜牧业是渭南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本专业承担着为本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2009年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

①办学历史悠久。 畜牧兽医专业始建于1965年,前身为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迄今有46年办学历史。2005年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开始举办三年制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该专业为我省培养了一大批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②专业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 该专业面向地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依据畜牧兽医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适应市场需求,紧密围绕“猪、牛、鸡、羊”四大主体畜禽,以“养、料、病、药、销”五个方面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培养有职教特色、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畜牧兽医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独立按计划完成畜禽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及品种改良等技术工作;具有一定的财务预算、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向相关专业领域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  畜牧兽医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9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占教师总数的63.1%;校内兼职教师2人,占教师总数的26.3 %;校外兼职教师5人,占教师总数的26.3%。现有副教授6人,占教师总数的36.8%;中级职称7人,占教师总数的36.8%。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人,博士1人。双师素质教师10人,占教师总数的52.6%。院级教学名师2人。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2人。 校外兼职教师分别来自不同的行业企业及畜牧兽医生产管理部门,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5-1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基本情况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讲授课程

王俊全

1963.11

副教授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动物微生物

张彩侠

1963.10

副教授

有机化学、动物生化

王韦华

1972.03

讲师

动物生理、动物解剖

 

1971.07

副教授

宠物饲养、动物饲料与营养

宋双成

1954.05

副教授

动物内科病、兽医临床诊疗技术

颜伟俊

1961.11

副教授

养猪生产、畜禽繁育与改良、养禽生产

成梦玲

1964.12

副教授

动物传染病、动物寄生虫病、中兽医学

王碧荣

1968.05

讲师

畜牧概论、经济动物饲养、家畜环境卫生

李守杰

1974.12

助教

动物内科、宠物诊疗技术

 

1982.02

助教

动物微生物、动物病理

李娟娟

1982.12

助教

动物药理与毒理、动物生化

张振华

1969.02

讲师

动物饲料与营养、畜牧经营与管理

姚玉峰

1971.04

讲师

动物生物化学

常振华

1984.06

助教

牛羊生产、动物繁育改良

经过近几年努力,已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历层次高、专兼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学团队。

④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独具特色。 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对畜牧兽医专业面向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明确畜牧兽医专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国家畜牧兽医行业资格准入条件及要求,突出产学一体、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合作开发,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了工学结合优质主干核心课程,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模块化课程体系内容基本形成(即养、料、病、药、销五大内容模块)。各模块内容既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持、密切联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专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实施“双证书”教育。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畜禽饲养工、饲料化验员、家畜繁育工、饲料与兽药营销员等7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学历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等。

⑤实践教学条件优良。 该专业拥有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实习实训条件。现有校办养殖场1个,有动物解剖室、动物标本室、微生物实验室、畜牧实验室、兽医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配备有高速离心机、相差摄影显微镜、吸收分光光度计、纯水机、电子分析天平、水分测定仪等仪器设备,可满足教学、实训和科研需要。

本专业与江苏雨润集团、陕西西荆集团、北京德青源农业股份公司、北京博农利生物科技公司、陕西石羊集团、西安乐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凌本香集团、西安金冠牧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宠物医院等28家企业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

⑥服务区域经济成效显著。 发挥专业科技优势,积极服务“三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已经成为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团队的共识和责任。教师除分别担任省、市、县多家畜牧兽医行业和企、事业单位技术顾问外,有3人(次)分别担任渭南市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成员,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在省内有关市、县区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服务,开展专业技术干部和农民技术培训。从2009年至今,专业教师先后在西安和渭南等地10多个县区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累计诊治畜禽疾病近2000 多例。有2 名教师担任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先后培训鉴定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 500人(次)。

⑦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率高。 根据近两年对毕业生的跟踪回访,该专业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综合评价均为称职,优秀率15%,良好率42%。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工作踏实认真、专业基础扎实、适应性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 有些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养殖车间主任,有些创办了个人养殖场或公司。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5.1专业设置

5.1.1 专业设置

(1)学院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2)2005年以来教育厅关于对高职院校首设和增设专业的批复

(3)教育厅公布陕西省20092010年度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名单

(4)学院申请增设新专业的相关材料和批复文件

(5)二级学院各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及未来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6)二级学院各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变化进行专业调整情况综述材料

5.1.2 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2)学院确定院级特色专业的文件

(3)护理专业建设规划

(4)中药专业建设规划

(5)畜牧兽医专业建设规划

5.1.3 现场专业剖析

(1)护理专业剖析报告

(2)中药专业剖析报告

(3)畜牧兽医专业剖析报告

 

 

附件: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验收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等级标准

等级

A

B

C

D

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

1.1专业特色

省内高职院校中特有(或少有)的专业,能主动适应陕西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且能跟踪市场需求变化;

9

8

7

6

1.2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建立了有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参与了专业基本建设和其他各教学环节,在学院与企(行)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9

8

7

6

1.3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

1.科学可行的本专业建设规划,建设目标明确,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得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本专业建设能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发展;

3.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8

7

6

5

2.教学基本条件

2.1教学团队

1.1名专业带头人,5名以上骨干教师,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要求,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70%以上,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达20%以上;

2.专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较强;

3.有一门以上院级精品课程;

4.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措施,形成实践技能课程和顶岗实习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和能工巧匠指导的机制。

8

7

6

5

2.2实践教学条件

1.初步建立了具有模拟(仿真)条件和真实职业氛围的院内实训基地,管理规范,运行良好;

2.教学仪器设备能基本满足需要,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经费投入有保证;

3.校企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基本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9

8

7

6

2.3教材与图书资料

1.有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制度,选用水平较高的高职规划教材;

2.有一定数量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教材或讲义;

3.本专业图书资料充足,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7

6

5

4

3.教学改革与管理

 

3.1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能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某一方面进行了探索;

4.专业课程有50%以上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方式;

5.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50%

9

8

7

6

3.2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1.有教研教改计划,积极组织集体教研活动;

2.专业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并能执行;

3.有教学督导机构并对教学进行了经常性的有效督查;

4.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9

8

7

6

4.人才培养质量

4.1基础理论、职业能力培养

1.学生专业技能合格率90%

2.毕业生85%以上能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技文化活动和各项职业能力竞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4.随机调查本专业学生,对教学满意度80%

8

7

6

5

4.2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

1.近三年录取新生平均报到率85%近三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总体就业率90%

2.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90%

8

7

6

5

5社会服务

5.1产学结合

1.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利用专业资源优势,根据社会和企业需要,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

9

8

7

6

5.2对口支援

与两所以上其它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开展合作与交流。

7

6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