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布局 努力提升专业内涵特色

发布日期:2013-06-25    作者:     来源:     点击: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骨干办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基础。因此,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与龙头,是决定学校办学特色和水平的关键。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目的是要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由片面追求量的扩张向追求质的提高转变。如何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从而使学校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我院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9月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专业布局及其内涵建设,主动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及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提出了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具有我院特色的专业建设策略并付诸实践。几年来,我院以气象、煤炭类专业为主体,注重拓展我省经济建设紧缺的冶金、水利等专业,停招了城镇规划等10个人才需求饱和专业,形成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气象、采矿、地质、安全、机电、测量、矿物加工、水利、冶金、环境、信息等11个服务资源环境类行业的专业群,招生专业达47个,这些专业都是我省乃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急需专业,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为省级文明单位;2008年通过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1年被国防部和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防士官生培养试点单位。近几年来,学院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新生报到率居全省高职院校的前列,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是全省高职院校中学生就业最好的院校之一。

二、专业建设及优化调整策略的构建

    2005年以来,我院在专业的调整优化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逐步形成了“错位设置、非均衡建设、星级管理、专业群发展”的专业建设及优化调整的策略。“错位设置”强调专业布局要找准学院在区域高职教育中的位置,根据市场需求为中心,做到人无我有;“非均衡建设”强调专业建设要集中资源,突出重点;“星级管理”是“非均衡建设”策略实施的途径,以就业为导向,将专业星级划分为五个等级,星级不同,专业建设投入和发展的力度不同,五星级及四星级专业是学院的品牌龙头专业,学院重点培育建设,一、二星级专业根据市场需求,逐步过渡淘汰;“专业群发展”是专业建设和调整的最终目的,强调以龙头专业建设为重点,辐射、带动相关骨干专业的群体发展。

    (一)“错位设置”是专业建设及优化调整的基础

    专业布局“错位设置”是指学校专业设置必须坚持服务地方和行业建设的思想,以区域内产业结构布局及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据,准确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找准自身在区域、行业以及全国高职教育中的位置,巩固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错位设置”突出强调的是扬长避短,为此,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予以高度重视。首先,要尽可能避免校际之间专业重复设置,切不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以免出现定位不清、生源不足、就业困难和资源浪费。其次,要避免追求短期效益而设置所谓的短线专业,避免求大求全或在短时期内就向综合化跃进,因为这样讲很难有质量和效益的保证,从长远看将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主要是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布局时,还必须考虑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情况,结合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学校发展方向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使之有利于学校内涵发展,有利于教学改革和专业改造,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服务。

    (二)“非均衡建设” 是专业建设及优化调整的核心

    专业建设 “非均衡建设”策略就是指在专业建设中要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突出品牌。也就是在专业建设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我们认为这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特色专业体系构建的核心所在。

    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高职院校试图将所有专业都建成高水平的专业是不现实的。对于办学经费、教学资源十分紧张的西部院校尤其如此。高职院校只有集中有限的资源,办好重点专业,强化办学特色,才能积累和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才能形成学校的品牌价值,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平分资源,面面俱到,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必将陷于被动。

    (三)“星级管理” 是专业建设及优化调整的有效途径

    为了保证“非均衡建设”策略的有效实施,我院在具体操作上采取了“星级管理”的途径。所谓“星级管理”就是在突出特色的前提下,根据专业历史积淀、现有办学基础、改革创新现状以及人才需求和发展前景,通过科学的论证和评价,将学院的各个专业赋予从一星到五星不同的星级。星级不同,专业建设的投入和发展的力度不同。

    五星级是学校专业体系中的龙头品牌专业,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点,要求具有“特色性、代表性、示范性、辐射性”,五星级专业做大做强;四星级专业做强不做大,即在专业发展规模上适度控制;三星级专业是除龙头品牌专业之外的其他主体或非骨干专业中拟长期发展的专业。这些专业是学校扩大服务面向,保证办学规模必须依托和不可或缺的专业。主要依托五星级和四星级专业拓展发展,适度发展;二星级专业属于学校主体专业之外,人才有一定社会需求,有一定教学资源或依托现有教学资源开设的专业。对这些专业控制规模,观察发展前途,不进行大的建设;一星级专业属于学院骨干专业群以外,依托现有教学资源开设的无行业背景支撑,就业率差的待调整过度专业。对于这些专业在保证能够完成现有在校生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再进行投入和建设。

    (四)“专业群发展” 是专业建设及优化调整的最终目的

    “专业群发展”强调以龙头专业建设为重点,辐射、带动专业群相关专业群体发展。所谓龙头专业应该是“五星级”专业,也是学院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专业,是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即专业群内师资力量强,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大,初步形成特色优势,辐射作用大的专业。

    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或工业中心),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知名度。

三、专业建设的实施效果

    (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改革深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学院行业背景和主体专业的特点,坚持校企双方联合培养,走产学结合之路,积极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形成了以“校企联合、分段实施”工学结合为代表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即将学生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第二、三、四、五学期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灵活安排认识实习、重点工艺实习、顶岗实习,整个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其他时间在校内进行学习,并将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与鉴定安排在第四或第五学期,保证“双证书制”的落实。

    (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形成了职业课程体系

    近几年来,学院各专业依据岗位任职要求,参照工作岗位职业标准,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步骤:“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 学习领域构建→ 学习情境设计”,即第一步组织校企专家进行社会调研,开展职业分析,确定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第二步根据工作任务对人的职业成长是否起到关键作用,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否经常出现,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按照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纬度一致性原则,结合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一个行动领域;第四步按照教学论、方法论要求,依据能力复杂程度,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其行动性的特征转化为教育任务特质,由一个或多个行动领域构建一个学习领域;最后按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并进行设计。经过不懈努力,采矿类、气象类、机电类、安全类、地质类、测量类、冶金类、水利类专业群的龙头专业初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组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式,促进了各专业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三)以服务龙头专业为重点,初步构建了11个专业教学队伍

    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学院气象、环境、采矿、地质、安全、机电、测量、矿物加工、水利、冶金、信息等11个专业群龙头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以“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为基本要求,以“内培外引、专兼结合”为途径,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近年来面向企业和社会共引进高级技能型人才36人,从高校录用硕士研究生和优秀本科毕业生179人;专任教师队伍的总体数量从建校初期的不足100人增加到300余人,教授、副教授从建校初期的39人增加到现在的111人,其中教授1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从建校初期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58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甘肃省首批领军人才1人。初步构建了服务于11个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其中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为省级教学团队。

    (四)以服务专业群为目的,建设形成了11个院内实训中心

    2004年以来,根据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围绕骨干专业群的构建,院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是特色龙头专业,适当拓展建设相应骨干专业群其它专业,初步构建了与11个专业群相对应的院内综合实训基地,分别是气象技术实训中心、煤炭开采实训中心、地质工程实训中心、机电技术实训中心、安全工程实训中心、测量技术实训中心、环保技术实训中心、水利施工技术实训中心、冶金技术实训中心、矿物加工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基本具备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功能特点。目前共有87个实验实训室,其中1个现代化仿真矿井。其中,现代化仿真矿井2009年被国土资源部评审命名为全国第一批53个国土资源科普教育教育基地之一,同年,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的《对话教育热点—2009》一书,仿真矿井被作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典范收辑在册,2011年《仿真矿井在采煤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以专业办学资源为依托,有效提升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

    2004年以来,经过不断的艰苦创业,学院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为多层次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一是专业技能人才订单培养不断深化。学院煤炭、安全、矿电、地质、冶金、水利等类主体专业与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了深层次的冠名订单培养,同时作为省军区指定的士官直招单位,近几年共为部队选送气象、采矿、机电类专业士官200多人;二是煤矿安全技术和气象业务人员培训量逐年增大。依托甘肃省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和专业教学资源,面向气象行业、煤炭地矿企业,积极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前业务培训,每年培训人次达3000人次;三是成人学历教育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优势教学资源,与华亭煤业集团、靖远煤业集团、甘肃省气象局等单位合作,面向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服务社会,目前成人在校生规模达2000人;四是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及各类认证考试稳步推进。依托学院承建的甘肃省第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年鉴定量达3000余人,作为全国英语AB级、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点,每年完成4000余人次的认证考试;五是科学研究服务初见成效。学院教师参与企业正式立项技改项目35项。其中:“气体安全检测仪” 等3个项目获实用新技术专利,“煤矿井下快速喷涂堵漏技术研究”等 3个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塌陷区发展动态研究”等 2个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