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进一步提高大学质量年报的科学性

发布日期:2014-04-21    作者:     来源:     点击:

周大平

    在近年生源递减的背景下,已然走进大众化之门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为此,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息。2011年10月开始,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犬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等众多名校陆续公布的《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在监测和保障质量提升的操作层面,可谓迈出了“第一步”。

    多层面完善质量年报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多个大学质量年度报告对本科教学质量的分析并不多,报告更像工作总结、成果展示,从中很难看出学校的特色和差别。凡涉及招生质量的,往往只是强调生源参加各种竞赛的数据,以及“抢”到各种竞赛的获奖者.凡涉及教学质量的,列举的又全是参与行政评奖、评审的获奖情况。   

    有专家认为,侧重质量基础因素和保障因素的描述,缺乏对培养结果的科学的质监控,是目前不少大学质量年度报告的共同点。其中多集合了本校教学工作现状、做法、经验、事件,却缺少有说服力的量化分析来说明这些做法的实施效果。并且,对于什么是“质量”,各大学尚无明确的界定。正是由于这种对质量衡量标准的不一致,多项指标(比如就业率)统计口径不同,导致各大学彼此之间可比性不强,无法进行横向比较——而要对指标进行评价,单纯的数字并不能说明问题,通常需要以同类学校为参照系。   

    既然一些大学已经有了解毕业生情况与用人单位反馈的考虑,就需要连续跟踪,形成常态监控。针对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80万人和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2011年11月,教育部对大学质量年报提出了一个补充性的具体要求,即促进大学专业设置满足重点产业人才需求。   

    有媒体评论说,作为质量报告,应该是全面、客观的,包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已公开的质量报告中很难看到大学主动公布这些信息。有的报告,全文只有一两处提到不足,诸如“处理考试违纪作弊行为18人”之类.有的报告甚至根本没有提到不足之处。   

    大学做质量评价需要突破只站在校方单一立场的传统,从质量年报本身的写作来看,也要突破写作行政总结报告的传统,仅以夹叙夹议的文体和思辨的内容,是支撑不起“质量评估报告”这样的科学评估的.同样,大学在对未来工作提出计划和目标时,也要有可量化的目标才行,而不能只有定性式的描述。

    探索建立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从教育部2011年9月下发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看,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估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宪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应该说,这为“教育质量年报”报什么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思路。   

    正在国内三个层面(全国,省市、学校)指标(指教师素质、课程标准、教学模武等)、质量结果性指标(指毕业生就业质量、读研质量等)。质量结果性指标需要通过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来获取,因此应作为大学质量年度监测和年度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   

    麦可思的专业人士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在于它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和透明度为宗旨、以毕业生就业水平与质量为切入点、以科学的调查技术和现代化信息手段为支撑、以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调查为保障、以多维度多梯度的分析为特色。   

    以此评价机制为基础,从2010年起,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与麦可思研究院合作,已连续对2009届、2010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毕业半年届的跟踪调研。据介绍,江苏省高等教育《2011年度报告》,就从大学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就业流向、满意度分析、能力与知识、求职分析、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高考志愿填报、城市就业竞争力、专业预警、振兴产业对应的专业分析等“十二大维度”出发,“以翔实的数据为依据,科学分析了内在规律,较为其实地反映了该省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如何科学评价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办学质量,是我们教育部门必须面对与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这个报告的“序”中提出:“要以《2011年度报告)》的解读过程为契机,善于从数据中找到推进工作的路径,善于从论断中找到破解问题的办法,善于透过就业表象找到离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源动力,逐步建立起兼顾专业与行业、眼前与长远、个体与全局关系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持续加强优势学科群建设,逐步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加速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据悉,麦可思的《高校2012年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大纲已于日前完成。新一年度的报告在保留了往年的主要指标体系的同时,新增了就业现状满意度.本校社团活动分柝、价值观提升分析、生源质量分析、学业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分析、毕业生认为对目己最有帮助的课程和教师等全新分析指标,力求从更多角度反映大学的培养质量。

    值得借鉴的质量认证观念   

    “我们确信质量是可以定义、可以测量的,并且测量的结果可以改善我们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这是美国学者博格在其所撰写的《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一书中,坚守的一个核心观点。   

    麦可思研究院的学者介绍,美国的教育质量认证和学校声誉检验,虽然都在综合性的质量保证程序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这两种手段中都无法集中地看到学生的直接感受和满意度。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毕竟学生才是唯一可以通过观察,提供他们对学校看法的人。   

    正如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所言:“在所有人中,毕业生们本应最有资格评价其所在大学的服务.并且提出建议使其如何更好地服务未来,什么也不会比调查毕业生的意见更有价值,因为它最能随将时问的流逝体现出学校的成功。但现在很不幸,他们的意见经常被忽略——至少要到下次资金投入之后才能被考虑到。”   

    至于如何倾听学生的声音?美国大学的一条实现渠道是跟踪调查研究,不只看学生当时的满意度,如“挂在墙上”受人注目的工作、学位,还要在一定期限内监测自己的教学质量——这种监测至少可以部分地通过学生的评价来测量,了解随时间的推移,毕业生的升迁、学位进修、能力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的动态。 

    美国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中心作为非营利组织,拥有系统的跟踪调查表,通过问卷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够给各大学提供如何保障培养质量的结论。   

    质量年报的客观真实,取决于质量评估指标、评估过程乃至评估主体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比如,质量评估不能单一沿甩传统的、外在的数量指标,而要关注教育教学过程。可在现实中,诸如学校全年的财政投入有多少用在了教育教学的开支,学校开设了多少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选修的比例有多少,本科生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比例有多少等,这样的最要信息却很少有大学主动公布。事实上,这些信息远比获得多少行政评比奖项,更能反映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此外,报告不能由学校行政机构主导,更多的应该由学术机构负责,要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并在报告发布前提交学校理事会这样的机构审议。   

    总之,由学校自主发布的质量年报,本质是学校对教育教学的自评,这对促进大学的信息公开,以及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有益的。然而,自评毕竟只是大学质量评估的一部分内容,只有结合其他专业评价、社会评价,质量年报才能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一所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