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日期:2011-04-06    作者:赵居礼 曹喜为     来源:     点击: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等举措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有效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了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良好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人才培养

    2008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精神,结合学院瞄准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探索与实践。每年投入100万元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在专业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院现开办58个专业,专业设置涵盖装备制造、电子电气、工程材料、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公共事业、物流管理、工民建筑、纺织染化、服装艺术等十大职业门类, 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经、管、文、外、艺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建成国家精品专业1个,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建示范建设专业5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7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优秀教材6本,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现为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唯一试点单位、“陕西省自主设置专业试点院校”、“教育部自主招生试点院校”。

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高职教育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为使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学院按照“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对接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整体建设水平。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际,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构建专业设置预测机制;以重点专业为依托,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改造传统专业,合理设置新专业,培育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特色鲜明、模式先进的重点专业,形成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著提升我院办学质量。

    通过市场调研,近两年学院新增“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市场营销与策划”、“精密机械技术”、“粉末冶金”、“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等一批与经济社会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新专业,专业数达到58个。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遴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 “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五个与经济社会结合紧密、人才需求量大、特色鲜明、办学条件好、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通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等方式,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带动全院专业建设与发展。

    由于示范专业理念新、资金足、政策到位、发展迅速,拉大了与非示范专业及专业群的差距,导致专业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学院专业发展的“短板现象”加剧。为此,学院确定了5个学院内示范建设专业,加大了向非示范专业的倾斜力度,建设资金投入1000万元,充分利用示范专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领专业群均衡发展。

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适应国家及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院总结和巩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终身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了独具特色的“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9年起,根据示范建设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各二级学院均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以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与原教学计划比较,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更突出“育”与“学”。旧的教学计划是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安排,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核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为评价标准。新方案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育”的功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推行研究性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共同探求真理的教学过程。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以实现教学向教育的转变。新方案全院整体规划、统一安排,以形成我院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并具鲜明特色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经过6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已形成“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开时间壁垒——实现了教学过程开放性;打开空间壁垒——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打开课程壁垒——实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综合化;打开人员壁垒——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打开校企壁垒——促进产学合作深入开展。

    “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充分体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这个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了学院的各个教学环节。

    如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方面,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为“懂设计、通工艺、精操作、会维修、能创新”;按照职业生涯成长规律对应的就业岗位则为“机床操作工”、“车间工艺员”、“车间质检员”、“车间生产调度员”。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则为具有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融合方面,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有: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为基础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以校办实习工厂为依托的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和以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的“订单培养”教学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则为“一通二专三结合”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则是基于学分制的“四个平台,多个出口”。

    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方面,各专业以职业领域分析为基础,紧扣学生就业岗位和职业成长规律,提炼生成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在行动领域中,针对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知识、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归类、凝练来产生行动能力。在学习领域中,针对行动领域的行动能力设定相应的支撑课程和技能训练,解构现行的学科课程体系,按照学生普遍的认知规律,划分课程边界,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方面,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方面,各专业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建设思路,通过“培养、聘请、引进”等途径和“讲师下车间、技师进课堂”的方向,造就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各专业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小组,推行“双导师”、“多导师”制度等。例如机制专业在“机械零件车削加工”、“机械零件铣削加工”、“典型零件数控加工”等课程的教学中,每次授课配备两名教师,其中主讲教师为学院专职教师,助理教师为企业兼职教师、技师或高级操作工人,在理实一体化的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承担教学和操作演示部分,助教承担实操和技能训练部分;而在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中,企业兼职教师则作为主讲教师,学院专职教师作为助理教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聘请企业和行业领军人物为“银领教授”,同时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成为“白领技师”,共同组成专业建设的“领航人”。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方面,学院按照扩充、完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实训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训练体系。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组建 “教学车间” 和 “教学工厂”,努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作到教学实训一体化、实训作品产品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过程工作化。并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直接引入校园,变成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在思想层面、技能层面、职业素养层面完成身份转换的平稳过渡,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完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目前,构建了以装备制造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将学习性工作任务、实际工作任务、岗位工作任务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中。学院针对课程建设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投入大量资金,推行了一整套课程建设方案,旨在重点打造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形成“国家级、省级、院级” 精品课程体系,促进学院课程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创设更多的工学结合的特色课程,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所建树,进一步提升我校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近3年,全院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达到100门,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程改革建设工作中,使课程建设能够与真正基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达到学生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学院积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完成一批反映学术发展前沿,适应新世纪教学改革要求,内容新、水平高、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特色教材。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立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网上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体系。近年来,我院担任主编或主审和参编的教材260本,出版高职理论学术专著9部。我院教师主编的15部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四、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与同类院校相相比较,学院拥有一个既生产产品,又培育人才的“生产性实习基地”——咸阳机床厂,形成了“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产业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工厂年均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生产同时,为重点建设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生产性专业实习提供岗位,使我院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在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劳动保障部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通过资源优化重组,建成了装备先进的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改建和新建了机械、电气、信息等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场所;利用国际贷款,投入800余万元,购进各类生产型数控加工、检测设备30余台套;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奖励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大批量引进数控教学设备,建成装备齐全、技术先进的数控实训中心,该中心目前的设备总值已近1500万元。同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新建物流系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淘宝电子商务等10多个实训室。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案”中,学院在原有试验实训条件基础上,加大省级实验实训室和学院示范实验实训室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实验实训条件,切实促进大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改扩建1.5万平方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办工厂)实训厂房,购置8大类、18个品种、20台套设备,进一步扩大生产性实训规模,使实训岗位由300个增加到460个,所有重点建设专业和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均得以有效保障,实现专业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功能;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继续与更多装备水平优良、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科学规范、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新开发30余家可以深度合作、能够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功能。

    目前,学院已建成集“教学、实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的工业技术中心,97个门类齐全、设备优良的实验实训室,其中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

    与此同时,根据学院现有实验实训条件,瞄准学生技能提高的兴奋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实操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8个国家级奖项、近130个省级奖项。

    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的稳步推进,我院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了以五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的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得到了提升,近年来学校招生报名率、录取率、新生报到率均在省内高职院校名列前茅,为圆满完成示范院校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赵居礼、田锋社.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P121,2009(1).

赵居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P58,2008(17).

邓志辉 赵居礼 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P81 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