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课程内容
学院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确立了学院办学理念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优化课程结构,精选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
3.1.1
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要求,学院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拓宽基础、更新内容、突出实践、强化能力、整体优化、提高质量。学院按照“系统优化、结构合理、社会参与、标准规范”的基本思路,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突出职业学院的特色,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学院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选择以服务行业、企业发展为目标,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充分征求行业专家、资深教师的意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以技术领域和职业资格标准对职业能力、课程建设的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各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制定各专业的课程标准和技能标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技能培养,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了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要求的课程体系。
(3)整合课程内容。 学院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原则,通过“调整、重组、融合、增删”等方式,科学地整合课程内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和就业岗位实际需要,按照“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适度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充实实践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内之间的横向关系,既避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又保持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
基础课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健美操》、《形体训练》、《球类训练》、《武术》、《名著赏析》、《演讲与口才》、《英语口语与翻译》等10门选修课,以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
中药专业课程按照生产过程或工艺流程,重组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并及时向学生传授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流程,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贴近生产工艺流程。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将《中药学》由14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由206学时调整为144学时,减少了理论内容课时量,实践课时量相对增大。《中药炮制学》改选为更为实用的《中药炮制技术》。
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实践性强,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内容课时量和实验实训环节教学,将《推拿治疗学》由90学时增加到108学时。
护理专业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岗位需求,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必需够用为度,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一方面,删除和缩减了临床上应用率较低的内容。如: 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五门护理课程中的常用护理技术整合到《护理学基础》中;另一方面,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如:将护士执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行业新知识、新技术融和到课程内容中。建立了“二个系列、三个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二个系列”即: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两个系列的训练。“三个结合”即:专业基础课与实训见习相结合,实现早期接触临床的目标;专业课与见习实习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与临床需求零距离的目标;专业选向与顶岗训练相结合,学生按就业意向选择专业方向,实现护理技能训练与临床护理岗位零距离的对接。实践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特点,使学生在模拟仿真和真实的环境中强化了技能。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突出“养、料、病、药、销”等主要工作过程,结合职业岗位需求,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在专业基础课中,将《有机化学》由56学时调整为26学时,适当增加《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生物》课程的学时,适当减少《动物药理》、《动物病理》课程的学时;在专业课程中,将《动物内科》114学时调整为80学时、《动物外科与产科》156学时调整为86学时、《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74学时调整为46学时、《中兽医学》74学时调整为28学时,将《家畜环境卫生》课程由原来的专业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并由76学时调整为32学时;在选修课中,删减掉《畜牧经营与管理》课程64学时,增加《畜产品加工》课程40学时,将《饲料营销》62学时调整为28学时、《经济动物饲养》62学时调整为40学时。
旅游管理专业精简理论课程,充实调整实践课程,将导游资格证考试课程《陕西导游》等列为专业核心课程,时间上与考证时间相连接,提高考证过关率和就业率;课程内容的设置突出职业特点,围绕旅行社、饭店、景区景点三个就业方向,进行整合和调整;以考证课程及核心专业课程为重点,设置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熟悉和体验岗位工作过程及内容,提高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营销与策划专业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养成作为专业特色,将理论性较强的《国际市场营销》、《经济学》等课程的学时由64学时减少为32学时;将技能性、操作性较强,与营销岗位密切的《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策划》、《现代推销技术》等课程的学时适当增加,特别是实践环节学时相应增加;根据岗位特点的需要,以职业能力结构为导向,增设了《客户关系管理》、《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课程,丰富专业课程体系内涵,内容实用,操作性强,很受学生欢迎;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对专业课程内容设置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技能养成模块。如:营销认知技能养成、市场调研技能养成、商品推销技能养成、广告策划技能养成、销售管理技能养成等。
(4)制定课程质量标准。 学院把制定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以来,先后制定了15个三年制高职专业 183门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编写、实训条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使教学有“纲”可依,有“据”可查。
3.1.2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学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分别与渭南市中心医院、陕西正大、西安澜泰、雨润集团等企业和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行深度合作开发课程、课件和教材。将企业标准融入教学标准之中,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定符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标准。
2009年以来,学院已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9余门。主要有:护理学院与渭南市中心医院联合开发了《临床护理》实践操作手册,并引进医院的内科临床护理课程内容。农学院与雨润集团、陕西西荆集团、渭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了《动物解剖》、《动物微生物》、《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3门课程。医学院与西安澜泰、陕西正大制药公司合作开发了校企合作实训课程《中药制剂实训指导》、《针灸推拿实训指导》、《中医骨伤实训指导》等3门课程。经管学院与陕西中江之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酒店业务管理——操作实务》教材。
3.1.3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学院着力加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2009年5月,学院制定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开始培育院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学院确定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药学》、《中医骨伤科学》、《古代汉语》、《兽医临床诊断学》、《多媒体课件制作》、《陕西导游》等11门课程作为院级精品课程,并予以重点建设,待建成后力争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学院加大资金投资力度,购置精品课程建设设备,出台精品课程奖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更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
3.1.4
课程改革成果
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我院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带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1)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在课程改革中,学院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启动名师培养工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和实践课改理论,广大教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与危机感,提高了教学水平,增强了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2)形成了教科研氛围。通过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院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研科研活动深入开展。全院教师具有教研科研意识,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锤炼了一支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热爱教育科研、能胜任教学工作和教育科研的骨干队伍,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我院承担省级教改课题1项,市级科技攻关课题1项、市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3项;院级教改课题 30项、科研课题31项。近两年以来,教师共发表教改科研论文400多篇。
(3)编写出版了一批教材。我院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密切合作,联合各兄弟院校、行业企业,组织教师主编和参编了大量相关教材、实验实践指导书。主要有:《中医骨伤科学》、《推拿学》、《中药鉴定学》、《整脊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体育与健康》、《护理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财务管理》、《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实验教程》、《动物解剖生理》等30多部。
近三年来,教师个人编写符合我院实际的校本教材、讲义共计9种。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增加了课程种类,使教学更贴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更贴近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
(4)学生成绩与技能明显提高。 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表现为学习信心不足,思维不活跃,缺乏学习主动性。针对这些特征,我们进行了课程改革,增加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明显增强,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激发,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强调技能训练,增加了技能训练的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护理学院在2009年度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报考人数 842人,通过人数 486人,一次性通过率 58 %;畜牧兽医专业近三年职业技能资格证获获取率达98%;全院近两年英语A/B级考试通过率分别为:A级43.47%,B 级47.98% 。
(5)促进了学生就业与成才。我院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与岗位适应能力,深受企业欢迎。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率为100%,被录用率为63.7%,一次性就业率98%;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2010届毕业生到西安药厂等单位顶岗实习达80 %,就业率达到97 %以上。医学类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为渭南市县级及以下医院的业务骨干力量,得到社会认可。
3.2 教学方法手段
学院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加强考核改革,积极引导和鼓励各专业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施,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3.2.1
课程教学设计合理
学院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细致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紧扣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课前复习和预习,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有机结合,鼓励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相关知识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自主操作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专业“理实一体化”、 教练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围绕技术讲原理、讲方法,通过实践练技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相互交融。护理、中药、畜牧兽医等专业采用“三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室实训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边讲边做,边学边练,基本实现了按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机电工程学院深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渭南市统计局深度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
3.2.2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
学院鼓励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努力实践“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采取PBL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
(1)PBL教学法的运用:充分发挥传统资源优势,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我院与市中心医院合作探索“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PBL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方面积累的经验和资料,作为我院办学的历史积淀,在职业教育新的历史背景下,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模拟仿真教学法的运用:通过模拟实训室的真实工作场景的模拟,使学生产生一种在真实工作中的感觉,在仿真环境中完成项目的操作或完成某项任务,训练了职业技能,培养了职业感。护理专业建造了模拟临床护理仿真场景;畜牧兽医专业采用仿真标本和模拟病例进行现场教学,达到实验室与临床生产直接接轨。通过仿真模拟训练,使学生在实验室就能体会到临床护理真实的感受,较好地掌握临床护理操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等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训软件,在授课过程中将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直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对企业的业务运行产生直观认识。如:在《网络安全技术》和《服务器安全与配置》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虚拟机和仿真软件构建模拟实验环境,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掌握学习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利用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实训条件,引导学生了解餐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的主要环节。
(3)小组讨论法的运用:机电类、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将预先规定好的任务或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最后以小组名义提出观点和做法。此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中医、畜牧兽医专业在教学中,教师筛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病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不直接参与讨论过程及结果评判,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4)项目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在《市场营销》、《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动画设计与制作》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多个完整的项目,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完成任务,并独立评估,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5)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营销与策划专业《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针对所教授内容的教学目的和知识点,精心设计调查任务,把所学的知识放在任务中,任务设计既有实践性,又有趣味性,学生感兴趣、易接受。
畜牧兽医专业在《动物传染病》、《动物外产科学》等临床课程教学设计中,将实际病例的诊疗和检验设置为一个个任务,教师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料,由学生小组研讨完成任务的方案,并具体实施操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临床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
(6)模拟训练教学法的运用:在中药专业《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划分若干团队,并在团队中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医院、药厂、零售服务的全过程。
(7)角色扮演教学法的运用:从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和掌握工作技巧着手,设定与案例教学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模拟处理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完成情境中设定的任务。教师再结合现实案例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指出成功之处,提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教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训练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8)虚拟情境教学的运用: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实训室建立局域网,并与校园网连接,利用模拟实训软件或网上资源,通过虚拟运作来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2.3
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学院着力创建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手段。校园网络系统的建成,为开展网络教学、虚拟教学搭建了良好平台。全院许多实验实训室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单纯的实训室逐步改造成理实一体化教室。现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总数734座,其中多媒体教室座位680个,语音室座位54个,教学用计算机616台。
学院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多数教师能根据授课特点,自主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组织多媒体课件竞赛,对优秀课件进行奖励,并推荐参加省级和全国多媒体课件竞赛。2010年我院参加陕西省第10届多媒体课件竞赛,1名教师的课件获得优秀奖。
3.2.4
改进考核方法
学院大力推进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传统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为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积极尝试以证代考、以做代考、以赛代考、以练代考等考核方式,增强了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实用性;要求教师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的考核方式,鼓励教师以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改革考核方式,根据教学任务性质的不同而设计和灵活使用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如采用闭卷、开卷、答辩(口试)、大型作业、现场实操测试、实习总结、平时考核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参照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级要求,以就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为基础,贴近生产实际,结合工作结果,考核制定技能能力考核标准。目前我院部分专业已采用以上各种考核方式。如护理、畜牧兽医等专业部分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核相接轨,逐步采取以证代考的评价方式;旅游管理专业《餐厅服务与管理》、《前厅及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推行现场操作,现场得分,强化了学生操作技能;计算机课程考试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一,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3.3 主讲教师
我院多数基础性课程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担任,实践性课程由校内双师素质教师与校外行业专家共同承担的格局基本形成。
3.3.1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1)基础性课程主讲教师配备情况。学院专业课程专任教师298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97人,所占比例为32.6%。近年,学院招聘引进了一批与学院专业相关,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承担学院的专业基础性教学工作。
(2)实践性课程主讲教师配备情况。学院着力打造办学特色,注重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依靠行业,逐年加大兼职教师的聘请力度,从医院、药厂、学校、饲料厂、兽医站、旅游点等部门中聘请一线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才充实实践课程的教师队伍。2010学年聘请校外兼职教师 32人,承担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
3.3.2
注重教师进修培训
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实行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和青年教师锻炼制度,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高级职称教师
和青年
老师“一帮一”结对子,进行“传、帮、带”培养,促进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尽快提高;支持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一线的实践锻炼,丰富了教师的工作经历;多次举办“名师、专家讲座”,邀请不同行业的专家来我院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理念等方面的讲座,先后邀请10余省内外知名职教专家来院举办专题辅导报告,增强了广大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类型、性质、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等重要问题的认识;通过举办专业剖析、说课、教学研讨会、课件大赛等活动,增强广大教师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实行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的激励政策,先后选派教师到省内外知名高校或进修学历,或考察学习,或做访问学者。有14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名攻读博士后,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3.4 教学资料
3.4.1
重视教材建设,加强教材开发
(1)保证优质教材进课堂。学院加强教材建设的工作思路是:以选为主、以编为辅、突出特色、注重质量、综合协调、系列配套。先后制定了《教材选用管理暂行办法》、《教材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了教材使用、建设和管理。在教材选用方面,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高职高专重点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高职高专教材、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十一五”规划教材,以保证选用的教材内容精、知识新、实用性强,能反映专业领域最新发展成果。2009年选用规划教材 185 种,2010年选用规划教材 196种;近两年共选用出版的规划教材比例为83.6%。
(2)鼓励教师参编教材。 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公开出版的教材编写工作,大力支持教师参编或主编反映课程改革成果的特色教材;鼓励教师与各高校交流与合作,培育我院教材建设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本校特色专业优势,组织教师编写本校特色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近3年,学院教师参编出版教材35部;开发自编校本教材9本;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9门。
3.4.2
图书资料丰富、科目种类齐全
(1)馆藏图书资料丰富。 图书馆现有各类藏书64.08万册,总价值1200万元。其中,纸质图书54.08万册,电子图书10万册,生均纸质图书80.58册;社会、师生捐赠的图书达12427册,图书的专业适应性强,中文纸质专业期刊743种,基本能满足各专业教学和师生学习、教研科研的需要。
(2)开放时间长、流通量大。图书馆实行“总借还台”一站式服务,阅览室全天候开放,每周开放时间长达64小时以上。图书的流通量逐年提高,2009年流通量为25303册次,2010年流通量为33927册次,2011年流通量为23224册次。
(3)管理手段现代化。图书馆采用锦威集成管理系统和纵横集成管理系统,馆内业务工作实行自动化管理, 图书馆顺利开通了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可供师生方便快捷地浏览数字化电子书刊,极大方便了师生学习和查阅资料。
3.4.3
网络配置优良,教辅功能先进
学院拟在2012年建成现代化中心机房以及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终端信息节点2500个的校园网络,为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和开发虚拟实训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较大提高校园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校园网提供的服务包括:WWW、FTP、DNS等基本服务,以及网上招生、各种信息发布、校内文件查询、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数字图书等系统服务,且各部门均有独立的子网站。另外,拟建精品课程等教学参考资源库,构建信息平台,开发虚拟实训项目,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
学院在现有校园网硬件平台及软件平台的基础上,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以新校区校园“一卡通”建设为突破口,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和“一卡通”管理中心,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方便的网络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发布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数据的充分共享。加强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建设,让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输到学校信息平台,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既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开展教学工作,又可从学院信息平台上调剂资源,开展模拟生产教学,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