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2-11-09    作者:     来源:     点击:

 

    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实训实习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模式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创新举措,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内涵与工学结合的关系

   2006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那么,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实训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在校期间,如何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真正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高职教育中存在的效仿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的现象?这些都是需要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笔者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相结合,逐步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以实现经济效益来补充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需要,并在生产中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种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于购置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以此可变消耗性实习实训为创造效益的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可行性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努力实现“教、学、做”融为一体,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与企业的关注点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软件(素质较高的师生)、硬件(土地、厂房、设备等)、优惠政策(税收)等方面的优势:专业教师可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研发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有一定素质的实习生可以发挥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青春活力、易于管理、团队协作等优势,为企业提供智力和劳力支持;学校所具有的土地、厂房以及部分实习设备的优势还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在资金、技术、管理以及企业文化上发挥优势,资金可以弥补学校实训基地投入的不足,经验丰富且技能水平高的能工巧匠、技术管理人员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并帮助学校改善教师的“双师”结构,优秀的企业文化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形成。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在于学校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文化优势,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提高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企业利用学校的优势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种利益的共识是使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在动力。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娄底经济为宗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培养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走出了一条发展、创新、改革之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不断探索多种模式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1.教学性公司模式

    以电子信息工程系的专业师资为主体,注册成立实体公司,建成校企一体、教学做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006年,学院为解决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学用分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学生顶岗实习等生产性实训的问题,针对IT 技术服务市场需求旺盛,学院有较强资金、设备、技术条件等优势的实际情况,由学院投资5 0 万元注册成立娄底天虹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对外承揽IT 类工程项目,在校内创造生产与实训相统一的软件技术开发实验(实训)室、硬件技术开发实验(实训)室、网络技术开发(实训)室,提供网络工程设计、施工、管理项目服务,网站设计、建设、管理、维护项目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测试、维护项目服务等十余类技术服务。工程实施全部由教师按项目带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在做中学,在工学交替的真实生产性实践中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教师工程能力迅速提高,同时,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指导,打造了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至2007 年底,公司已累计完成各类工程项目40余个,创造经济效益50余万元,300 余名学生参加了该公司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

    2.校企合作模式

    这种运行模式下的实训基地找到了与企业合作的“相切点”,基地承担着为企业生产、加工产品的职能,能以学生实习为目标,适时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其运行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机会,可得到综合技能培养;学生实习又是在为企业生产、加工产品,不但可以节省学校的实习耗材支出,而且还可以通过实习获得企业给予的生产加工费。一方面,师生在实践中吸收了新知识、获取了新的技能,另一方面公司也获取了优秀的技术资源、较好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了公司运作成本,提高了公司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可以说,湖南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产、学、研结合的产物,是农机产业战略联盟的丰硕成果,是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必需,也是因地制宜,提高农机化水平的现实选择,是全面振兴娄底农机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举措。

    3.校企合作建教学工厂模式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和图形图像专业与娄底美天设计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这种合作从为企业订单培养人才、企业作为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开始,逐步发展为校企合作办学,学院的专业教师全部到企业兼职,建立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企业的设计工程项目提供给学院教师作为教学和实训的内容,项目由教师带领学生设计,部分项目由师生按设计施工。几年来,由学院教师率学生参与的大型项目达5个,工程总造价达4000万元以上。2008 年,电子信息工程系与该公司达成在校内建设制图工厂的协议。由企业投入设备、技术专家承揽设计与施工任务,由学院投入用房、水电及相关设施,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客户要求参与、完成设计任务,参与部分项目施工。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适应性强,就业竞争力强。

三、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中的问题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改革创新的产物,引起了高职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的高度重视,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正以多种形式迅速地发展。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行业产业水平及环境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成长的特殊复杂性,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目前主要有以下问题:

    1.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与企业生产任务市场变动性的矛盾

    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稳定的模式和计划。但是企业生产是围绕市场需求实施的,市场是变动的,企业生产产品种类、规格、数量必然是要经常变动的。因此,企业生产计划与院校实训教学计划的衔接必然会产生矛盾。

    2.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训练性与企业经济效益性的矛盾

    高职教育以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允许实训中一定程度的原材料消耗,而企业生产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最大限度节能,这种目标的不一致决定了实施原则与方法的不同,导致实施中出现矛盾。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法律保障问题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的新生事物,它的建设与管理涉及许多问题,必须建立起足够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1)安全管理与责任问题。生产安全是生产管理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机械加工等有一定安全风险的生产环境,如何建立学生的安全保障与事故处理制度,是保障学生权益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财税政策支持问题。对于企业支持职业教育,法律规定有一些政策性优惠。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的新生事物,还应该有一些明确的税费优惠。

    (3)学生经济权益保障问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因为有生产性特点,多数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必须给予学生适度的报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制度保障,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

    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数量问题每所高职院校专业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可能每个专业都建一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应以主干专业为核心,科学规划、建设辐射整个专业群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取得更大的资源效益。

    5.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生产性实训的适应性问题

    现有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适应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远离生产一线,脱离生产实践,特别是一大批高等院校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的大学生,更是缺乏起码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素质,极不适应生产性实训教学的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缺乏实效。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建立功能强大、岗位适应、保证实效的实训基地建设为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中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核心领域,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刻地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