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

发布日期:2012-10-09    作者:马树超     来源:     点击: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上午好!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现场的700多位代表分享我们承接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成果。同时也是最近几年我们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认识、一种判断、一种研究。在全国还有很多分会场,也同时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我想,在这里,作为前言,首先要表示感谢,感谢我们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李进会长给我们安排这样一个平台,也感谢教育部新世纪教育研究所给我们安排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同时,要感谢教育部高教司,会上我们发的这本书,在前言里我有很大的一段致谢,主要是教育部高教司张司长对我们这个项目特别偏爱,这个偏爱具体表现在对项目研究的严格要求。我们从阶段性成果开始上报,张司长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前后五次,因为这次教育部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共13个,3年以前下发到各地,其中12个都是本科院校负责的研究项目,只有这个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项目。范伟(音)组长作为项目的联系人,教育部安排专门对这个项目进行具体指导,所以才使我们这个项目有机会到26个省、市、自治区高职院校和现场进行调研。非常感谢我们能够有这么一个成果。同时,我在前言中专门讲到这个成果最终的观点是我们研究团队的观点,可能不代表委托方的观点。这一点还要专门说明,因为后面有一些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包括我们的一些建议,都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一些判断。

    第三个要感谢的是一大批高职院校参与了项目的研究,不仅仅是书上列的十个子课题,因为书上列的十个子课题是我们在“798”会议个案的基础上选择的一部分案例,从今天来看,它确实不能完整地代表整个高职教育改革的所有示范经验,因为我们在最近几个月的调研中又发现,不仅仅是国家示范院校在改革、在发展,一大批非国家示范建设院校的院校也是目标非常明确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上探索出了很好的经验,等一下我会专门讲到。

    当然我们也非常感谢参与这本书研究团队的十个子课题的院校,尤其是项目最后在青岛经济学院进行合成的时候,研究人员在学院里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和所感悟到的,对我们这个课题的成果有很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已经把这些感悟写进成果里。

    第四个,还要感谢我的研究团队、我的同事们,确实在这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大苦”,确实非常辛苦,向各位到会的代表们形容一下我们的感受,当一年以前《跨越、转型、提升》这本书完成的时候,我们当时感觉已经完成了研究成果,但是张尧学司长说不行,作为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还差很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要能够直接针对我们现在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压缩饼干”的教学模式。所以当时我们的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郭洋(音)已经感觉精疲力尽。所以我说这个研究确实非常辛苦。

    第五个,要感谢今天到会的同志们和在全国各个分会场跟我们分享这个研究成果的各位代表。因为你们和我们分享这个研究成果本身也是我们这个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后面我们会专门讲到关于示范建设的一些体会,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要凝聚全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今天报告的题目,按照联席会议和研究所的建议,采用这本书的题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封面是竖排,实际是左边读、右边读都可以,右边读就是《历史的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选择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6月23日中国青年报选登这本书稿的形式采用了右排的方式。我想,作为推动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预期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今天这个报告会的形式,能够有所启示。

    希望报告在五个方面让各位代表有所启示:一,高职院校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二,高职教育的变革难在哪里?我们的研究成果发现,高职教育的改革是真难,教学改革真难,而且是“知易行难”,知道很容易,开个会,对这些理念进行学习、分享,但是要成为改革的行动和成效就会感到非常难。三,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推进高职改革?因为我在以往的学术报告里经常讲的一个逻辑起点就是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政府主导,尤其在我们国家这么一个政体下,政府的推动和主导,尤其是对于改革发展推动的主导至关重要,能不能够把握历史的机遇?机遇随时都在,如何把握?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因为05年我参与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起草,《决定》上当时写要实施1000所示范中职和100所示范高职的建设计划,如何把握这样一个机遇?在研究过程中,教育部高教司在政策的把握、机遇的把握上确实是成功的。四,高职院校如何着手变革?刚才我讲了难,但是要变。五,已有的成效如何深化?最近28所第一批国家示范建设院校进入验收阶段,怎么样深化这个改革?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我想,通过我们今天的讲座,通过我们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启示。

    项目成果框架也就是这本书稿的框架,综合研究报告作为第一部分,共三章。第二部分是改革发展专题,分各个专题进行讨论。第三部分特别突出了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职改革发展政策的把握,列为政策分析专题。第四部分是院校实践探索的案例。

    我重点讲第一部分:项目综合研究报告。共分三章,第一章:历史的转折——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基础;第二章: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第三章:高职教育发展的走向与展望。这个展望是趋势性的,今天的材料里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的书评,7月1号光明日报刊载,大家重点看一下,上面专门讲了这个成果的逻辑,就是从“变”开始出发,到“难”,应对这个变的改革之难。然后再到“改”,如何改革?我想,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到位的。

    1. 历史的转折:职业教育新战略的基础。这也就是“变”。

    1.1  我们当前面临经济社会的变化,从传统封闭到现代开放。在书稿里明确写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面临的许多变化,尤其是写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整个技术周期的缩短对于教育,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求提高了。这次天津技能大赛高职组的四个项目为什么要这么设立?从研究人员的角度作研究分析,然后再从承办者的角度做一个体会介绍。

    1.2  经济社会在变,高等教育也在变。高等教育变化最典型的就是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十多年前普通中专毕业生不但不愁分配,而且还可以具有国家干部身份,而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即使大专毕业生也很难看到。在十多年以后的今天,许多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却在为就业四处奔波,一些人开始去卖肉、开洗脚房。我们在最后完成总稿的时候,这部分的研究人员开始写到一些人甚至去卖肉。我就问,什么意思?贬义。我们说是中性的,是描述一个客观的事实,一些人开始卖肉。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阶段的教育。

   就业岗位变了,大家都知道,在1999年大扩招之前,1998年的时候,全国普通高校一年的招生数是108万。就这个数字,在100万左右,延续了1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称之为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我们的毕业生真是供不应求,中专毕业生都是国家干部、技术员的培养目标。而在今天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一年招生630多万,一下子从108万到630多万。我们整个就业岗位按照我们对就业岗位的分析,能够进入传统就业岗位的也就是250万左右,占25%。600多万的毕业生,今年发布的数字是61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高专在内。按照对就业岗位的分析,传统的白领岗位有250万,也就是说还有300多万必须要走出传统白领岗位的就业之路,也就是到一线操作、管理和服务岗位。面对这样一个变化,整个高职教育的模式也必须变。高职高专本身的变化,从普通专科转向高职教育。前不久我在一个地方作学术报告,互动的时候有人提问,专科和高职有什么区别?下午高司长会从行政的角度做一个解释。

    我想,第一章就是变化,变化太大。今天我在这儿作报告,全国各个分会场都能够同步看到、都能够同步听到这个变化就很大。15年以前我到日本作访问学者的时候,到了横滨一看实时转播的会议,觉得简直先进得不得了,而今天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同步转播系统。所以,我们的模式必须变,以适应这些变化。在这里,我专门把6月30日中国教育报访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校长的一段话摘下来,叫“详解墨尔本模式”。第一段标题,记者就采用了“结束150年的教学传统”,写到墨尔本模式是一次全方位的大学课程模式改革。

    我在这里提一个问题,刚才我们说“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经过研究,我们提出,改革有许多挑战,但是最大的挑战是冲垮传统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目标不再是精英,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具有技术周期短的特征,教学内容不再稳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压缩饼干”的模式还能持续下去吗?我认为,要么适应这种变化,要么就出局。推动变革的力量如果再不变,那就推你出局。所以形势非常严峻。

第二章: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难”是这一章的主题。

    我们在成果里专门写了一段在过去那些历史转折的关头,尽管有黄炎培先生这么好的理念,这个理念确实是真好。今天我们翻开一看,确实好象针对性非常强,包括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包括搞职业教育光靠学校不行,光靠工厂、企业、商业也不行。还专门讲,如果职业学校要聘请老师,只有一种选择,或者是有大学传统的大学老师,或者是有企业经历,他说二选一,宁可选有企业经历的。这么好的理念,为什么很难成为我们持续的行动?往往是做着做着就走样了。所以在这部分我们专门说,可见改革之难,教学改革之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之难。以此为鉴,要解决难,才能真正行动。

    确实是,现在国家示范院校进入第一批验收,有的院校就提出来,改革太难了,国家的政策不配套。还有人专门发表文章,给有关方面的领导发过来,说真是太难了,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什么时候能跟上去?这次会上专门有专家提出来,当然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假如现在国家的政策都配套了,就不用示范建设再进行这么大投入的改革了。就是因为国家政策、制度尚不配套,需要改革、需要探索、需要朝前走,需要积累我们的经验。

    在这一章,我们专门分享主要的历程,从教育与实业相结合,到实业学堂的学术化。今天早上碰到福建交通职业学院的沈院长,当时沈院长在编制方案的时候,我到福建交通去考察,沈院长跟我说,你看看,我们的教学大纲就是5:5,一半是理论,一半是实践,实践的比重非常大,都要到现场。我看了以后说,那你们后来怎么不往下做了?当然大家都知道,那不是我们自己学院里能够在这方面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专门有文件要求实业学堂要按照正规的学术型的学校的办理模式。我们的书稿中在每个观点后面也有加以论述的部分。

    1917年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后来变成了实业教育,接受这个教育以后,就业、择业问题,不过也有当时战火不断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专门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我们60年代说的半工半读,做着做着做到了学科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出现高等职业教育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但是做着做着又变成本科压缩模式的课程。我们在成果里每一个观点都有一段论述,我希望大家能看一看,我们提出来为什么有良好的开端却难成为持续的行动?难。包括我们今天谈示范高职的改革,也同样。前不久在一次专家论证会上有一位企业界的专家跟我说,示范建设投入了这么多钱,一些国家示范院校硬件买得差不多了,就提出来改革太难了。当然我知道大家都在非常努力地探索。今天我提这个问题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面对改革之难,我们怎么样解难,才能正行。

    在分析了改革之难以后,  我们专门进行了办学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思考。专门提出来明确高职培养的目标是方向,是原则,是组织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后来我专门讲到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构建,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构建,因为现在整个舆论界一说高职教育对大众化教育的贡献就是“半壁江山”,我在报告里专门写到不仅仅是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可持续性,比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可持续性。要没有可持续性,半壁江山的数字撑不住。而这个可持续的重要原因是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一线的劳动者、一线的操作者、服务者和一线的管理者。

    明确培养目标是方向,是原则,是组织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经典的案例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速记专业。上次北京市教委组织了一次国家示范建设院校中期汇报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院长专门谈到,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法院里的相关人员,法院提出来这一类人要本科以上。于是专业培养目标就改成培养法律事务文秘。过了一段时间人家又说,法律事务文秘也要本科的。然后再改成法律事务文秘(速录方向),这就很有竞争性了。本科,不往这方向培养。中职培养的速记,单从技术上说也是一分钟180字,但是对于法律事务的常识、知识和一些文字的内涵意义很难能够理解,所以就很具有竞争性。

    同样,有的学校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金融专业,一开始银行还要,后来有的银行提出不要。我就提出,如果浦发银行不要,那你就转向以邮政储蓄所为培养目标,那就有了很宽的培养基础。

    2、办学需要企业参与,这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3、高职的课程体系不同于学术本科,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

    4、高等教育大发展,使高职教育能够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高等教育没有大发展的时候,高职教育很难适应经济大发展的要求,需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你培养的是“压缩饼干”。我就介绍,从精英到大众以后,你的培养的方式、目标、手段、方法都要有变化。

    5、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强化政府主导。

第三章:高职教育发展的走向与展望。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改革”和政策“导向”是主题,是对“变”和“难”的呼应。

    走向:正在“改”的和正在“导”的;  展望:将要“改”的和将要“导向”。 这是我们研究报告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展望的。这部分首先阐述发展关键时期的重要抉择:

     1,改革是高职发展的动力。

     高职作为我国高教的新类型,它自身就充满改革的热情和创新动力,到处都是改革的机会。

     我们在报告里专门写到,从来没有哪一类教育这么具有改革的机会。从研究人员的角度、从学者的角度,作为我来说,确实非常佩服院校长,同时也非常羡慕高职院校长,到处都是改革的机会。

    2,加强政策导向,提高政策合力。

    包括启动示范建设,推出深化改革的系列政策,包括正在评审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等。这部分我们在后面也专门写了好几章,这只不过是从改革“导”的角度做一个提炼。

    同样,我高职院校的变革也做了提炼,为什么要改革,如何着手进行变革?后面也有大段的阐述。

    改革标志着“压缩饼干”教学模式的终结。在《新闻联播》里反复出现了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赛场,快速成型。刚才的宣传片里也播出了《新闻联播》记者对我的采访,其实我就说了几句话,说我们的大赛为什么选择了快速成型,为什么选择了3G,为什么选择了数控的调试与维修和电子专业。我重点讲了前面三个,为什么?就是重视专业调整和升级,重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改变,重视相应的制度变革,什么变革?开放。

    在天津职大3G组的高职比赛现场,因为我是评审组主任,范处长是执行委员会主任,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组委会主任,范处长是执委会主任、是裁判评审委员会主任。文件写得很明确,裁判工作委员会在组委会和执委会的领导下开工作。到了下场以后,我们一进去,感受就不一样。3G赛场的开放度相当高,行业、企业参与程度非常高,确实一看就是工学结合,带有生产性顶岗实习的感受。所有的服务工作分解到全校学生就是一个教学项目。大家都记得“798”,国家示范建设两周年的活动,都是学生参与。我们一到天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3G赛场,一看,什么项目是哪个系的学生组织、什么项目是哪个系的学生组织,非常开放,完整体现了把项目真刀真枪地放到相关专业进行完成。忽视它,不但错过“改”的大好机遇,还可能导致传统模式的回归。现在示范建设到今天,这是很有必要提出来的,你要忽视这个,不但会错过大好机遇,还可能会导致传统模式的回归。包括现在有些学校在搞基础课和实践环节的建设,有的学校很简单地处理,就是三段式。而我们很明确地说还要相互交融。这是这次技能大赛的感受,为什么选择3G,为什么选择快速成型。

二,促进了行业企业参与。

    项目设定、竞赛、设备来源、选手去向,都是行业企业关注点。从该项目的总裁判长到裁判、大赛使用的软件和设备、大赛命题,大部分由企业提供。在3G赛场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情况。

三,大赛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

    我在快速成型的赛场时间比较多,团队参赛,三个人,而且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在赛前还可以到现场指导。报告中说,这是颠覆了传统的考场规则。有些专家同样也在赛场上,他不习惯现在的方式,认为还应该是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我看到记者采访有的专家说从考题的角度看怎么样。这份总结报告的观点很明确,颠覆了传统的考场规则,凸显了做中教、做中学。大家知道,温总理前不久专门有一个讲话,叫“做中教才是真教,做中学才是真学”,凸显了团队协作的现代理念。指导老师说,我们回去以后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四,大赛调动了全社会的注意力。

    媒体报道、企业现场观摩、院校观摩、高中学生和家长参观。在赛场中有两道黄线,这是高职赛场特有的,赛场提供全社会都可以进去看的,企业走过去看,他不能跨越黄线。这还是很有奥林匹克大赛的做法,我观摩第39届奥林匹克技能大赛的时候,赛场不能进去,但是在周边可以来回走。这就是开放,就是要体现开放。高中学生的家长看了以后说“四个没想到”,“没有想到高职院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没有想到高职院校管理这么有序,没有想到高职院校的老师这么负责,没有想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这么抢手。”让全社会能够看到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我在好几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经常问的一句话是“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和劳动部的技能大赛有什么区别?”我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的院校的技能大赛除了应该有的课程都有以外,重要的一条就是传递教学改革的理念。当然其他的都是一样,发现人才,展示技能人才,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等等。

  作为承办者,他们也提出了几条建议,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摘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一,大赛评分标准应该重视职业素养(爱护设备、工具、场地环境等)。

    我觉得这条提得太好了,因为在赛场上有的选手认为自己已经差不多了,就开始拿着设备和工具开始随便敲。裁判一查,没有扣分标准。这个小伙子干得很好,结果还发了三等奖,优秀奖。他们提出,像这种职业素养不行的,根本不能获奖。我觉得提得非常好,我们是培养什么人的?尽管我们规则里有很多规定动作,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企业家们再三说,我们最看重你们的就是职业道德和素养,你的技能我们后面可以再培养,道德、品德、品质、素养我们没办法。所以,当时我们作调研,80%以上的企业家都会告诉你,职业道德是第一位的。

    后面我们专门讲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纪念,就是强调是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框架下,它的核心就是育人是第一位的,无论怎么改 革、无论怎么变革,我们育人是第一位的。所以我觉得,天津轻工职业学院的这条建议提得非常好,一票否决。连职业素养都没有,你还能拿到大赛的优秀奖?要我说连团队的奖都不能给。当然这是我作为研究人员说的话。

建议二,现场裁判应严格选拔培训并建立业务诚信档案。

建议三,竞赛应邀请项目所涉行业协会协办。

    在改革部分,我们专门写了高职教育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我在多次学术报告会上也都讲过这个转变,由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转向就业导向模式。在这里我要讲的核心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就业导向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我在一些院校向老师们提了一些问题,今天会议现场有很多代表是教师,我也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当你考虑课程改革的时候,是以老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当然如果这是一道书面答题,百分之百的都会说以学生为中心。

    我要问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能不能做到真的以学生为中心?很多老师就会说很难。这就是改革难,明明知道这门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上。我们讲改革面临几大阻力,经济改革面临摩擦阻力,系统之间、部门之间互相不协调,形成摩擦。二是利益阻力,改革涉及到一部分部门的利益,确实是这样。所以我们讲,从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下走向就业导向模式,很核心的一条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办学理念上,原来传统的学校是核心、相对封闭的教学理念,要转向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强调开放性。从学习制度上讲,传统的是全日制为主体,职前教育为主题。就业导向模式强调工学结合,单行学制,职前职后相结合。

    从课程建设来讲,从校内课程为主、学科课程,向校内外经验一致,行动导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办学模式从单一学校资源,到共享的资源管理平台。

    评估体系,从学科标准、“压缩饼干”型向综合能力,高职特色转变。

    培养方式,从传统的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主要学习地点,强调独立学习、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教室与实习一体化,注重实习实训,协作性强,服务与生产性学习多。技能大赛就非常典型,这次高职的四个项目都是团体项目,协作性强,服务性、生产性学习多,学生参与整个项目服务,把它做成教学项目。

    学习过程,从系统地学习经过组织的主题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注重内容教学,到满足经济界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就业是重要动力,注重过程教学。

    内容教学最典型的就是讲西安事变,时间、地点、人物、重大意义,然后就问同学们记住没有。同学们都说记住了。然后问有没有问题。同学们都说没有问题了。确实,时间、地点、人物都记住了。但是注重过程教学,就首先要把一个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提出各种假设,开始去研究,假如中国没有西安事变,那2000年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假如西安事变中共没有参与会是怎么样?然后你就去查找资料,提出观点,进行论证,自圆其说。互动的时候我就经常问,假如我们的学生,研究生毕业,从小每个月有这样的训练,那今天我们的学生就更具有创造性。

    还有就是专业老师。传统学科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理论型专业老师,强调专家型专业老师。就业导向模式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师的脚手架功能,强调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最重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老师的脚手架功能,让学生可以沿着脚手架往上发展。在这里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思考。

    本章的主体部分我们进一步提出发展趋势。我们提出,高职教育有可能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有可能发展为“中国品牌”。有的领导说使中职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怎么到马树超那里变成了高职教育是突破口?我明确地说,我是学者研究,我的研究论据包括:

    第一,高职教育是高教的新类型,充满活力,具有创新力。没有哪一类教育具有这么大的创新力和活力。从今天的报告会就可以看到,参与改革的热情确实非常强。

    第二,集聚了一批优秀的中职教育资源和经验。

    现在的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和院校领导是从优秀的中职学校转移过来的,他们非常有经验。

    第三,集聚了一批来自于大学、企业、政府机关的社会精英。

    相当一批院校长和党委书记、一把手来自于大学、企业、政府机关。确实,高职界有这么一批社会精英来参与和研究、探索高职改革之路,确实了不得,它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这是我们作为研究人员的判断,大家知道,早期我的专业是天气预报,所以我这个判断还是有两下子的。后来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专业是人才预测,上海市有一个人才预测办公室。作为我们搞趋势判断的,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体现出来,过3年、5年、7年、10年,大家都承认了高职教育发展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们的预测实现了,这就是我们的价值。非常希望这些社会精英不负重望,能够成为改革突破口的领军人物。

    第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节使高职教育走出“压缩饼干”模式成为历史的必然。

    假如没有这一条,我们还是一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08万(1998年),我们就很难走出“压缩饼干”的教学模式,因为你还在培养社会精英。

    第五,中国教育发展三大战略,高职教育占了两个,既要大力发展,又要提高质量。

    三大战略: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高职教育有其二,这就使我们成为整个教育改革战略突破口的一个有利条件。

    第六,示范建设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发展模式。积累了内涵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经验。

    第七,一大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

    这很了不得,在这里专门要讲到非国家示范的高职院校对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国家示范是一个压力。刚才我说天津轻工,这次我们在赛场上就看到这个学院的改革、发展,确实有很多探索经验。上次我在河北的一次会上专门讲到唐山工业职业学院。我们的国家示范建设院校认为校企合作缺少政策扶持,大家去看看唐山工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形成很多制度性的东西,你不让它校企合作都不行了。江教授专门去看过,你说不能校企合作,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说我就没法往下做。确实是这样。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上次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在那里开会,他们成为了和企业共生死的职业学院,包括数控、机电、服装、创业园区,都不是国家示范。甚至包括名不见经传的广东中山火炬职业学院,他们的工业园区里融合了整个工业园区的校企合作的经验,这些都不是国家示范的。当然我在这里只列举了几个,还有一大批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方面获取了经验,当然这些院校都非常谦虚,院校长们几乎都说是国家示范建设这样一个项目明确了方向,使我们的改革之路走这条路是正确的。

    有这么好的一种走势,我们提出,高职教育有可能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有可能发展为中国品牌。各位校长都在这里,最近这几年的改革实践,确实使我们对这个判断充满了希望,当然我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书稿里也提到了,确实还面临许多困难,包括国家政策方面,我们也确实还有很艰巨的事情要做。但我们确实非常希望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过程中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方面走得更远。

    高职教育将进入持续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我们从最近十年和未来十年做一个分析,1999—2005年,扩招以后的五年左右时间,我们称之为“院校发展建设阶段”,这是我们自己作的判断。最近张尧学司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的时候有一个阶段分析,这是政府行政部门领导的判断。我们的判断是99—05年是高职院校发展建设阶段。

    2006—2010年是示范建设为动力,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改革,凸显特色,提高质量阶段。

    任务还很艰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投入水平和办学机制,继续制约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

    2010—2020年,将以就业骨干院校建设为动力,以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为抓手,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水平的新阶段。

    有人听过我的报告,说我的这个阶段的论述经常变,有的叫骨干院校,有的叫就业院校,这次叫“就业骨干院校”。

    各位校长,各位代表,6月24号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天津职业技能大赛开幕,最后一段话不知道大家是否听清了?前面是我在接受采访,说高职产业领先、行业领先,结果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最后两句话:“中职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0%,高职就业率68%。”就业率太低。包括我本人,每次听到这两句话总是觉得很受刺激,所以最近 我们专门在研究这是什么原因?  什么原因使高职的就业率上不去?而且很有意思,院校一填表格,都是95%以上。我们说,未来十年要以就业骨干院校建设为动力,以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为抓手,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题词,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水平的新阶段。

    高职院校建设大发展满足了家长们要求孩子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满足了接受大学教育的要求,家长们有要求,这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提高质量,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围绕企业转,我们试图满足企业的要求、经济界的要求。提, 高就业率和就业水, 平,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你办得再好,改革再优越,成效呢?就业率上不去,学生发展成为问题。当然现在就业上不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我们觉得,从整个院校改革的角度讲,培养目标很重要。刚才我介绍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速录专业调整过程,还有很多院校做得非常好,要把这个经验往外推广。

在第三部分,我们专门描述了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

    这个成果我们在多次学术报告里讲过,去年8月,我和范伟处长合作了一篇论文,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表,叫《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再认识》,我们提出了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这个概念模型的政策基础是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和讲话的重要背景,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教大会的报告的标题就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2006年11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职业教育座谈会,这个照片就是座谈会的一个会后,因为照片还是不能够公开发表。大家一看也可以看出,照片上我的位置比较重要。这个照片确实非常难得,有温总理、周济部长,我的位置确实非常好,体现了我们高职教育的地位。

    我用这张照片主要是讲在这个座谈会上温总理听完代表发言强调的两个重要的观点,会上给我们每个代表半小时的发言,总理在会上的发言使我的感受非常深刻,前几天在研究所的座谈会上我还讲,总理自己记录,都比我们现在搞研究的人要记录的多、记录的全,这个就非常感动。所里给研究人员布置课题的时候,我要强调让大家记下来,不要忘记了。结果在座谈会上我亲眼看到温总理在记录,非常感动。我们发完言以后,总理强调了很多,包括要把职业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等等。

    在这里我要强调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政策基础,总理强调,一定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的机制,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就给我们再认识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和理论的基础。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概念是在高等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要素,并且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以提升培养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并建设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首先是高等职业教育框架,以育人为核心,育人为根本目标,一定要在这个育人过程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下面看一个个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是国家财政重点投入的专业,专门做了人才培养分阶段的行业企业融入度,它的特色在于银领学院,学生在第三年进入银领学院,前半年由银行系统到学院里来开展课程教学,包括到培训中心,他们叫生产性实训室。因为银行系统很多部门都不开放,一定要在学院里搞一个银行系统的工作环境,目前在建。要把学生生产性实训放到银行的培训系统,银行也有自己的培训系统。最后半年就是到企业顶岗实习,真正到银行去顶岗实习。

    我不断地讲这个意思,我们的融入度到底达到多高的比重?各个学院都可以探索、都可以实践,而你们的探索和实践恰恰是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和模型的丰富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我们对近期态势的判断:以凸显特色、质量为重点,强化就业率提升。

    1. 重视办学管理平台建设,重构管理机构,从事校企合作、就业服务的管理人员增多。

    例如齐齐哈尔职业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下设八个部门。

    我们判断,随着改革发展的要求,机构会重组,而且机构必须重组。如果你说我们就是原来的机构没变化,我们改革得很好。那也是暂时的。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共专职教师13人,校外兼职教师25人,顾问联盟成员35人,学生讲师团成员。就是从管理型转向为学生服务的转型。早期的服务机构是管理型,事务管理的权重非常大,现在变成服务型,事务管理成为很小的权重。

    2,“双师结构”将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闪光点。

    3,注重行业、企业等要素融入,顶岗实习成为教学重要环节。

    4,实施动态假期制度,改革传统学期安排。

    我经常在报告里讲到新疆农业职业学院、辽宁交通专业职业学校,根据季节性特点安排课程,最近湖南铁道职业学院也采用了小学期制。

    5,生产研发能力增强,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6,校企合作进入制度化建设新阶段。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凡是平顶山煤炭集团的专业人才,只要学院需要,就能够当兼职老师,而且要有保证,进入了制度化建设的新阶段。

    7,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框架。

    与此对应,我们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1,近期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高职院校办学管理平台。

    2,推动高职教学系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3,完善高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制度化建设。

    4,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保护工作。

    5,实施示范院校二期建设,创新高职模式和机制。

    6,实施高职办学标准计划。  

远期政策建议:

    1,推进高职教育管理机制和领导体制改革。

    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最需要的改革是什么呢?要持续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在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取得基本成功之后,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与投入机制以及高职院校领导体制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重点。因此我们提出,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的同时,要给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要进行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的高职领导体系和管理机制,可以建立由政府部门代表、行业企业代表、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并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在学校管理和对外交流方面的作用。

    2,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职院校全面优质发展。

    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终极目标是没有示范院校,因此示范院校率先进行探索,发挥引领作用,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协同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在示范院校建设取得成效以后,要在政策上促进各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公平性,要对其他高职院校也进行设备、资金的支持,促进高职院校的互通交流。

    3,建立高职院校质量绩效考评制度,提高社会信任度。

    建议推广示范院校建设绩效考评的经验,要求高职院校提出明确的绩效责任标准,由中介机构通过数据统计或现场考察等方式考评高职院校或专业是否达到这些标准,要确立以学生学习结果为重点的高职教育质量关和绩效考核机制,并公开考核结果,增加透明度。要围绕学生就业和发展能力,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引导学业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发展。

    4,实施品牌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增强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

    一边说示范的最终目标是没有示范,一边说还要实施品牌高职院校建设工程,为什么?是为了增强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在项目成果里写到:高职院校要在国际上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品牌,就必须有一批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高职院校,这也需要国家政策方面和资源条件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建议在2012年以后开展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工程,重点选择一批在模式转型、机制创新、多元变革方面具有代表性持续发展能力的示范高职院校,打造国际品牌。

    前两天有领导问我,到2020年,除了示范二期,还需要什么?我说,还需要做国际品牌,要不然我们说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成为中国品牌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确立这么一个工程,就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得到2050年。政府一推动,就到2020年见成效。两个“很长”,第一个是10年,第二个是30年,加起来是40年,到2069年,我们国家建国100年的时候。

    5,推进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为共享资源提供平台服务。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要突破光缆、费用等技术问题的制约,更多的要在教学研发和服务中使用信息技术。现在我们的高职教学改革的信息技术使用还有很多障碍,校园建设更多的是在光缆费用及技术上。所以我们提出一方面要突破这个制约,更多的是要在教学研发上进行信息化,教学上是不是信息化了?研发上、服务上是不是都信息化了?在2012年之后建立,要使用信息技术、推动校园信息化高水平运行

    另一方面,要推动网络媒体的应用,推进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使学习材料可以按照个性需求进行组合式学习,打造社会共享的教学与服务平台。

    6,以发展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为重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框架。

    由于经济技术发展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必然涉及培养层次的多样化问题。因此,要出台政策,完善机制,建立学习层次沟通的高职教育体系框架,在这一体系下,一要继续坚持以发展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为主要任务,二要逐步改革普通高校招收工程硕士的条件,加强职业技能在招生考虑中的权重,需要有两年实践工作经历,有突出专业优势,三要加大技术技能型硕士生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导师培养瓶颈标准,改革课堂教学化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要探索职业类硕士(创新型高技能硕士)学位证书,创新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后继续教育模式,提升知识型工人的学历层次和社会地位。我提出让高技能人才体面地工作和体面地生活,这确实是需要的。主要发挥高技能人才教育功能,强化继续教育,为高职院校学生继续发展提供服务平台。

第二部分:改革发展专题报告

    分为七个专题:

    1,高职教育的成就、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2,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和管理平台建设

    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

    4,高职院校毕业升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

    5,高职院校创建生产性实习基地的探索

    6,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思考

    7,高职院校在加强社会服务中提高办学水平

    中国高职教育十年主要成就:中国青年报6月23日发表《历史的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国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不只是半壁江山,更在于培养目标的相对准确,使我们年招收600万人的规模得以实现,假如这个培养目标不能相对准确,600万的普通高校年招生规模不可能得以持续发展。这是我们的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判断。正是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确定对相对准确,才得以高职教育大众化得以发展,这点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忽视。

    形成了高职教育体系框架,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实践为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当校长联谊会和新世纪研究所找我作这场讲座的时候我也在分析,为什么要举行这样一场暑期报告会,我也在琢磨怎么更好地贴近主办方的意图。我揣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在大发展的阶段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数量上的要求。第二阶段,我们更多地会提高质量,满足经济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第三阶段,我们更多地要满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要求。所以我在想,我们今天学习、分享这个成果的讲座,我自己考虑,有可能更多的要为下一步我们提高质量、提高就业率提供一些启发和服务。

    过去十年是高职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十年,这十年的发展是30年来取得最大成就的十年,又是以30年发展为基础的十年。我们期盼在下一个十年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从这个角度,我们说,过去30年、10年的总结,就拿出《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这本书,这本书是我们项目完成两年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分为总论、专论和案例。总论也是综合报告,是跨越到转型,强调十年的发展。跨越中的提升,强调办学水平的提升。跨越中的转型,强调工学结合。以转型促提升,面向新的跨越。

    在前一本书里,实际上更多的是讲过去十年我们所走过的路和目前正在走的路,前言部分里也谈到,张尧学司长认为更多地要讲未来高职改革的路需要怎么走。

    在专论和例论篇,实际上都对我们正在走的路作了阐述,包括国家示范高职的初步实践,28所建设院校特点,42所建设院校概貌,部分国家示范建设思路。

    书评:《高职教育:跨越、转型、提升》,以系统翔实的调研材料和理性思维,精辟地回顾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生长土壤、发展轨迹、跨越原因、转型背景和提升途径对高职院校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两本书在从两个角度谈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转型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更多地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轨迹来谈,包括更多的专家意见。第二本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更多的是我们的研究团队对未来高职发展的判断,在高教司张司长、刘司长和范处长的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下,在一批高职院校共同的参与下,我们以研究团队的观点为主提出未来十几年我们走过的发展的判断。

第三部分是政策分析专题报告。分为:

    1,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政策导向,综合论述政策的系列设计,如何形成政策的合力。

    2,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政策导向:以示范为抓手,加快改革发展。

    3,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政策导向:如何突破“压缩饼干”的模式,突破传统的评估定位、突破形式主义, ,强化改革。,

    4,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包括对名师的企业经历要求,教学团队强化双师结构要求。

    5,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政策导向:强化就业导向,职业能力和教学改革。

    6,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导向:就业导向和积极就业政策,学会生存。

    这是我们对近几年中国高职教育的判断,我们称之为“办法”。包括四个主题词:

    1,变化。

    社会在变、体制在变、技术周期在变、高等教育在变、高职高专教育也在变。所以高职必须选择模式转型,必须选择改革。

    2,改革难。

    知易行难,都知道要改,但是从改革的历史回顾就可以看到,教学改革尤其难,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会更加难。

    3,改,要改革。

    4,办法。

    高教司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办法,例如把握示范建设专项政策机遇,推进改革。

    为什么14号、16号文件联袂推出?都是在06年11月份联袂推出,以强化示范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政策导向。书上专门写了,两个文件的标题连起来,就是实施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两个文件的主题词串起来就是一句完整的话:通过实施国家示范建设,加快高职改革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弱点是教学质量。

  以示范建设方案论证为抓手,引导院校长观念变革,强化院校绩效意识。

    第三批示范院校,到现在还没有完成所有的方案论证,为什么这么难?从整个示范建设的机遇来说,就是要把握这样一个机遇,引导院校长观念变革,强化绩效意识。我们反复强调,方案就是你和两部的合同书。这次我们在28所高职院校搞省级验收的时候就明确,这是一份你和两部的合同书。这些企业界的代表一看就非常明确,方案就是合同。现在要到验收了,就是看你这份合同达到没有。你拿了2000万、3000万、4000万,这个钱不好拿,因为这是中央财政集中大规模地投入高职院校的第一个项目,已经超过26亿。我在28所示范院校建设的有关会议上反复强调一个观点:高职院校的中央财政的钱确实重要,特别强调绩效的考核,特别强调绩效的意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引导内涵建设,尤其是教学系统化建设,创新专项运行机制,抓绩效监督,以行动为基础,强调项目的执行能力,把握示范建设专项政策机遇,推进改革。

    从政策合力上说,同时配套出台的还有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要具有五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具有专业技术工种三年以上专职工作经历。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国家高职院校教学的名师?再有是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的双师结构导向。08年国家级高职教育国家教学团队评审突破了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的认识局限,对整个教学团队提出了“双师结构”的要求。这是在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环境下,通过完善教师团队的知识技能结构,保持高职教育“先进性”的重要手段,这是一个导向,早期我们提出“双师型”,现在强调“双师结构”,就是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的环境。

    加强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的就业导向。

    我讲以上内容,是希望我们能够在这部分感受到教育部高教司从研究项目的角度看出来政策合力。

下面举例从示范建设来看策略的安排。我们总结了几条:

    1,着眼改革全局,把握总体思路。

    2006年4月,我们这个项目在长沙开启。同时,我们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也在长沙起草,正式开始。当时十分强调着眼改革全局发展思路,因为起草组认识到,正确的思路可以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形成共识。起草组的成员是一个很大规模的团队,当时到会的有四五十人,请了好多高职院校长来参加讨论,包括对项目开启的讨论、对示范院校建设的思考的讨论。当时特别强调要通过示范建设凝聚全社会共识,把它作为一个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什么在方案的论证上这么下功夫?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理念变革,着眼大局,理清思路。

    2,扩大参与,民主决策。

    昨天晚上我们在准备稿子的时候讨论一个问题,有人提出,第一批28所示范院校似乎比后面两批更好一点。我就提出说,为什么能够更好一点?不要说三批,即使非国家示范院校,现在也有做得非常好的。为什么感觉上第一批比二、三批似乎做得好一点?找了好几条原因,校长是不是本来就优秀?学校本来就好?改革就走在前面?这些我们不讨论。后来我们找到一个重要的原因,28所院校,大部分参与了整个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决策过程,它知道示范建设的文件、示范建设的政策方案,都广泛地参与了讨论,理解示范这个项目的难度,越了解难度的领导就越珍惜这个机会,所以他更多地认可示范建设的原则、目标、做法,以及决策风险。示范建设没有决策风险?所以我们说,如果说目前28所院校能够比后面两批做得好,那么它参与示范建设立项以及整个立项过程的认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也非常希望通过今天这样的讲座会、报告会、讨论会和相关的会议,不断地凝聚三批以及更多的高职院校的共识,不改革没有出路。刚才我介绍《瞭望》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经济改革的阻力的文章,我讲了三个阻力:摩擦阻力,利益阻力,心理阻力。第四个阻力是缺乏的示范阻力,认为没有示范,改革有风险,一示范就变成束缚力。当然更多的院校希望成为示范,希望成为“出头鸟”,因为我们的改革充满了动力。

    3,循序渐进,分步推进。

    随着示范建设深入,教学改革的困难程度超过最初的设计,重视改革成效与教学制度建设的成效。这次我们在天津职大专门和校长谈教学制度建设。确实,天津职大在教学改革的制度建设层面有很多好的经验,所以使它整个教学改革的成效比较扎实。我跟董校长讲了一句类似于我个人体会的话,我说:“如果建设初期我们更多的关注改革热情的话,到了验收阶段,我们更多地要关注改革的成效和制度建设的成效。”因为建设初期需要更多的热情、更多的激情,让大家先能够动起来,但是到验收的时候,你老是激情、老是热情、老是动,我想这就可能会看不到明显的制度建设方面的成效。

    4,加强改革政策的联动。

    示范、评估、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精品课程、教学成果等。

    5,加强配套性系统建设。

    包括网络高职高专网的网络功能建设,现在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应该说这个网站的建设为高职高专,尤其是示范建设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少了一块都不行。还有领导力、执行力的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中期检查与验收,等等。

    下面着重讲关于品牌专业建设要点分析,这是我和范唯处长合作的,发表在今年第八期《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杂志上,从各个角度讲到最后,它也可能会是我们人才培养模式,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建设,我们更多的关注这个要点,第一,是不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有计划、有制度、有条件、有成效。前半句做到很容易,后半句做到很难。问是不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了?问100个校长,都说做到了。为什么我刚才强调承办职业大赛建议的第一条要把职业技能素养作为今后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甚至一票否决?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第二,重视办学管理平台建设,把企业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

    第三,完善实践教学系统,综合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综合设计实践教学的手段、方法、安全、管理。

    第四,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生产性实训成为顶岗实习前准备。

    今年财政部和教育部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到14个省、市、自治区现场检查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当然有很多成绩,但结果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实训基地的可持续性的问题。我在天津装备展论坛上专门讲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因为我们到了一个基地,2005年建设,属于第一批,基地的领导跟我们说,“我们现在提出设备过时了,能不能给我们换了?”能不能换?如果这样换,那完了,示范建设过三年就会都要求换设备。那就提出了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我们在两部的七个专家组碰头会上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可持续性主要靠通过推进校企合作来解决。这方面,在重庆我们看到了很好的个案,那还是中职教育,是一所机械机电技工学校,以此为诱饵,引进企业,与企业共同建设,搞得比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还好,明显看到乘数效应。我们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能不能都能够朝着这个路子走?当然我们肯定有好的。

    第五,顶岗实习要有计划、有落实,重管理、见成效。

    第六 ,双证书实施有制度、有成效,学业与就业有效衔接,就业有质量。

    我们的文章里专门介绍了新疆克拉玛依职业学院,三个专业高级工同时考出来的比例平均高达85%以上,实际上都是85%以上,有两个超过了90%。

    第七,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确定基础课比例。

    第八,增加培训课程设置,面向行业、企业,新农村建设,面向毕业生回炉培训”,开展继续教育。

    第九,具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特征,实践环节多用企业兼职老师,形成专兼职教师人事分配管理制度。

    经常有学校跟我说,我们建立了教师库,有380名老师。我说,库有什么用?库可以只有个名字,关键是兼职老师有没有人事分配管理制度的保障,能不能确保按时来上课?我经常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同济大学带研究生,一开始一学年是36个课时,后来发现根本不能保证,然后调到18个课时,还不能够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只能凑起来上。最后我说算了,我不上了,别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所以,兼职老师的授课要形成管理制度,品牌专业拿出这一条就很厉害。

    第十,具有服务产业、行业能力,对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有贡献。也就是说,你在行业企业是有地位的。

第四部分:院校实践案例专题

    我们专门围绕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平台建设,实践课和基础课的两个系统建设,以及全面推进的示范性院校建设,推出了十个个案。这十个院校作为项目的子课题组,确实也进行了很多设计和实践,我简单进行介绍。

一,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平台建设。

    为了这十个案例,我们和十所院校反复沟通、反复调整。

    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全方位构建“五位一”的管理平台。

    2,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三”模式管理平台新突破。

    3,平顶山工业职院:校矿一体办学管理平台的机制创新,“招培就”一体化,“招生跟着市场走,培养围着企业转,就业随着形势变”,取得显著成就。

    这三句话很有意思,“招生跟着市场走,培养围着企业转,就业随着形势变”,刚才我介绍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形势变了,它的培养目标就跟着走了。就怕你不会变,看到人才消费高端化,就认为不要我们了。平顶山职院提出随着形势的变化调整目标。

二,实践课和基础课的两个系统建设

    1,无锡职院:以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人才培养开放

    2,青岛职院:“实境耦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系统化

    3,石家庄铁路职院:基于CEC—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

    4,成都航空职院: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系统化开放

 三,全面推进的示范院校建设 

    1,深圳职院:高起点、高平台上的新飞跃和新突破

    深职院在创建初期是龙头老大,怎么样能够在高起点、高平台上得到新的飞跃和新的突破?他们动了很多脑筋,也取得了很多成效。

    2,长沙民政职院:着力于机制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3,新疆农业职院:在示范建设进程中彰显社会服务特色

    这十个个案,我反复强调,仅仅是100所示范,包括9所给予扶持的院校,甚至包括非示范院校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次的研究确实是希望能够反映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改革发展以及未来走势的图像。但确确实实,我们的研究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高教司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下,我们的团队确实尽力了,但确实有很多地方有些研究安排上会存在不足之处。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和在座的院校长们、和在座的老师和代表们作一分享,同时我们也非常诚挚地希望,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得到高职院校、高职院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帮助和指导。

    我要跟大家说的是,我们目前正在高教司的指导下进一步展示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的思路,我们和中国青年报、新世纪教育研究所将联合申报一个项目,在前面两本书的基础上准备编第三本书,按照张尧学司长的话说,是编写一本普及读物,让战线外的同志们都能够看得明白,都能够叫好、叫座的普及的书。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围绕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实践范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