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精英教育条件下,我们长期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设置专业,与社会职业联系不紧密,教育专业与社会职业互动关系被人为破坏,既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又制约了高校学术与教、学、研、训的发展。本文从职业和专业的概念入手,论述了新型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职业为基础,认为专业是研究出来的,不是规定出来的,并列举了专业研究的七大原理。
关键词:职业;专业;高职专业;专业研究
一、职业
1、职业的学术性定义
职业(Career)一词,它更多的是指一种事业,不同于工作(Job)。因此,职业问题不是简单的工作问题。在德语中,职业一词为“Beruf”,乃是“天职”之意。它意味着个人毕生应当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目标。因此,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高尚性的事业。
社会学认为: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社会位置;职业是已经成为模式并与专门工作相关的人群关系和社会关系;职业同权利和利益紧密相连(垄断权、经济收益权);职业是国家确定和认可的。
经济学认为: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职业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职业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职业具有经济性。
法国权威词典认为:职业是为了生活而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美国经济学家阿瑟•萨尔兹认为:人们为了获取经常性的收入而从事连续性的特殊活动。
职业一词的本意,至少包涵了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分工,也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其二,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职业要求个人对它的忠诚。
2、职业的通俗含义
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职业须同时具备五个要点:(1)目的性,即职业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2)社会性,即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3)稳定性,即职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生命周期;(4)规范性,即职业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5)群体性,即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
3、热门职业的含义
热门职业,又称时髦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们通常所说的热门职业一般包含以下几种含义:(1)“热门”职业指那些从需求上看,最短缺的职业。(2)指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数量增长最快的职业。(3)指人们最希望从事的职业。人才紧缺性是热门职业定位。
4、职业的分类
职业的种类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与各国职业分类标准也有关系。由于各国职业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因此,国与国之间的职业种类不具可比性。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职业活动及职业角色接近的程度,将众多的职业分成若干大类、中类和细类。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并于1986年第二次出版。它的出版,为各国编制或修订本国的职业分类提供了一个样板。
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所谓工作性质,即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根本属性,一般通过职业活动的对象、从业方式等不同予以体现。职业分类的目的是将社会上纷繁复杂,数以万计的现行工作类型,划分成类系有别,规范统一,井然有序的层次或类别。对从事工作性质的同一性所作的技术性解释,要视具体的职业类别而定。而职业分类体系则通过职业代码、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所包括的主要工作内容等,描述出每一个职业类别的内涵与外延。
我国1999年国家组织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①,使得我国的职业分类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专业
1、专业的含义
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实际上,专业有广义、狭义和特指三种解释[1]。
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
狭义的专业,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或体力劳动。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大多就是指这类特定的职业。
所谓特指的专业,即高等学校中的专业。
“精英教育”阶段的高校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其中,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2、专业的学术性定义
薛国仁、赵文华通过整理教育论著,将较有代表性的关于专业的定义归为以下四类[2]:
(1) 《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将专业定义为:中国、苏联等国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学校的主修。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薛对这个定义的评论是,“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性的定义,说明了专业划分的依据,兼顾了中国、苏联与美国的特点,缺憾是不太明确,不是一个精练的定义。”
(2) 《教育管理辞典》(海南人民出版社)将专业定义为: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这个定义基本与《辞海》的解释一致,认为专业是一种学业门类。薛对这个定义的评论是,“这种解释只强调了社会分工需要对专业划分的重要性,忽视了专业与学科的关系。事实上专业与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周川“专业散论”(载《高等教育研究》1992.1)从广义、狭义、特指三个层面来理解专业[3]。其中,特指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薛认为,“视专业为教育基本单位,比较符合事实,更有利于指导实践,但没有涉及到专业划分的依据。”
(4) 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的定义是: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因而在谈到课程时,其中也就包含了这种组织形式。薛认为,“用课程定义专业,揭示了专业与课程间的本质联系,比较符合美国高等学校中的专业的事实,但作为专业的定义来讲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5)薛本人综合上述专业定义的优缺点,给定的定义: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个专业定义既有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属性,又具有分门别类地进行这种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属性。
其实,上述定义都是建立在以学科为核心的“知识文化”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定义。
3、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专业定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于1973年6月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他分别将15%和50%作为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4]。我国从1999年扩招开始,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5],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
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专业,仍然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高校与社会接轨的接口。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社会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6]。它主要强调的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人才的职能需要,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愿景。
因此,大众化条件下的高校专业定义是:专业是指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和社会实践可利用的资源,分类分层进行高深知识和专门知识、专门工作经验和技术、技巧,以及行业道德规范等,教、学、研、训等活动的基本单位。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专业概念表述,其内涵有四大要点:一是整体上不单纯以学科知识教育为核心,而是以知识与技能教育并重的双核心的高等教育思想。二是高等教育是分类教育,在分成学科知识型与职业技能型两类基础上,又是分层教育。三是分类的本质要求是“精英教育”层面仍以学科教学为主体,“普本教育”层面的应用学科以知识与技能教学并重的双主体,高职教育类以技能教学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四是三类教育都必须重视职业导向,尽量满足未来就职的需要,强化教、学、研、训四位一体的知识运用与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专业设置
1、人才与职业分类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础
高职教育的专业划分原则是以技术、职业性和职业岗位群为主。根据笔者的研究,高职教育与传统的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是不同的文化类别。普通本科教育是“知识文化”类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是“技术文化”类的高等教育[7]。因此,高职教育从内分类到专业设置不按学科分类为标准来设置,而应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8]。其原动因是社会生产管理第一线专门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与细化。
人才结构既包括层次,也包括类型(当然人才结构还可以通过学历、职称、年龄、地域等维度来进行描述),但层次和类型常常交织在一起,所以,实践上的人才分类中往往既体现了类型也体现了层次。
人才类型首先可以被区分为应用性人才和理论性人才两大类。理论型人才主要从事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研究。应用型人才负责由基本原理向实际生产的转化。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又可以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三类。工程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设计(或工作规划、业务决策) ,技术型人才负责将工程设计转化为实际生产工艺。技能型人才负责生产工艺向产品形态的转化。所以,社会人才又可分为4 种类型:学术型(科学型、理论型)人才,工程型(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 人才,技术型(工艺型、实施型、管理型) 人才,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 人才。以上四种类型,也是人才理论层次,实践意义的人才类型应该以行业来划分。例如:机电、建筑、医疗、教育、管理等行业(专业)。
2、高职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它的专业不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而是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的,教学专业不等于社会职业。职教专业必须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研究出适合高职教育需要的专业。
高职专业与职业的关系:(1)一个专业是一组相关职业的职业技能的集合。(2)专业技能核心要素与职业资格相对应。(3)专业教学与职业劳动过程、环境相一致。(4)专业名称与行业、职业的社会认同和学生理解,以及社会地位、价值判断基本一致。
高职的专业不是规定出来的,是研究出来的。一般是从研究社会职业开始,找出各相关职业技术与能力,确定通用技能项目与技能要求,集中归并研究出职业组群的技术名称或行业名称,名称尽可能使用社会通用、学术、中文称谓,并与国家职业大、中、小分类相统一。之后才是研究专业标准等一系列专业建设。
3、高职专业设置的几种模式
现有的几种主要的专业设置模式:第一,根据学校条件设置专业。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封闭办学的专业设置模式。第二,根据生源需求设置专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主体主观需求论②”的专业设置模式。第三,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设置专业。这是大众化教育条件下,地方高职院校主要的专业设置模式。第四,依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这是行业和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依据本行业和本地企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的模式。第五,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让高职教育始终面对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这是自主就业条件下,跟踪热门专业、满足大批人才需求的专业设置模式。第六,立足学校现有专业资源,按高职专业设置原理,选择主体重点专业,开发新型专业方向,跟踪人才市场需求,逐年更新专业。这是多行业、多专业综合性院校,面向全国人才市场的专业设置改革模式。
以上六种高职专业设置模式,在现有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除第一、第二种模式应该抛弃外,其它四种模式都是可取的。第三、四种模式,最能体现地区和行业特色。第五种模式实践证明很难突出专业特色,若能及时收集到人才市场准确信息,分析发展趋势,提前调整专业技能组合,在专业建设上下硬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模式。第六种模式,是大多数综全性高职院校采取的可行性模式。既兼顾了现有专业资源,又能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及时淘汰更新专业。
4、高职专业设置原理
第一、高职的专业有大、中、小专业之分。这是因为行业概念具有大中小属性。如机电行业,是“大”行业,那么机电专业就是“大专业”。汽车行业是“中”行业,汽车制造与维修就是“中专业”。柴油动力机制造就是“小专业”。
第二、多个行业中有共同的技术岗位。如会计专业,是典型的多行业的共同管理技术。
第三、大、中专业开发,结合当地实际需要,就有可能是特色专业。如德国的农业专业,开发出的分支专业有:奶制品、牛养殖、羊养殖、谷物生产、羊和羊毛等。社区服务专业,开发出的分支专业有:金融咨询、老年护理、儿童服务、社区工作、残疾人工作、青年工作、酒精麻醉品工作等。商务专业的分支多达12个,如国际商务、国际贸易、法律服务、法律惯例、广告、人力资源、销售、销售管理、营运管理、公关、资产金融、银行业务和金融等。加拿大的管理专业设置的分支专业有:办公室管理、办公室管理主管、医疗办公管理、保健办公管理、土著自治政府管理、本土小企业管理、小商行行政管理、小商务管理、商务行政管理等[9]。
第四、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撑的多技能专业,可渗透到多行业,开发出新型专业。如计算机技术,是个发展迅猛的行业,但它已透到所有的行业中,已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行业了。如德国就设置了多个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应用信息学、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商务信息学、商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医学文档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等[10]。
第五、社会大量存多技能复合型行业,专业也应按行业交叉、学科交叉、技能复合设置专业。如企业管理和汽车营销就是典型的复合专业,它既有工科知识又有文科知识。从这一点看,高中分文理科教学模式不适合职业教育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对复合型专业研究尚没有起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业研究的视野,也制约毕业生的就业。高职教育研究开发复型专业必将开辟一片新天地。
澳大利亚的将管理专业与其它多个专业交叉。如:农业商务管理、农业乡村商务管理、马匹商务管理、音乐商务管理。其它的多学科交叉专业设置有德国的商务管理和经济、商务管理和环境技术、商务数学和统计学、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地理数学技术等[11]。
第六、行业垄断和地区特有职业最易开发出特色专业。
行业垄断,是指行业和企业集团主办的高职院校,凭借技术垄断、人才进入门槛和优势实验实习条件,设置行业特点极强的专业,就是特色专业,如湖南民政职院的殡葬专业、铁路职院的火车驾驶专业、中远集团所属职院的轮机与船员专业等。
地区特有职业是指针对本地区传统行业、地区特有产业开发出的专业。如牧业区的牛羊养殖、兽医与防疫、草场种植等。高寒、石漠、沙化地区的高寒、石漠、沙漠治理,高寒、石漠、沙化土地种植等。少数民族地区特有服装、饰品、用品生产与制作等。旅游区的导游专业、探险野营专业等等。
第七、行业综合创新专业。从社会同类和相关的单一职业和单一岗位,重组出新的组群,这种职业组群可称为“教育职业”[12]。教育职业就是高职教育专业。
如南方农村大量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疏菜、油料作物,前者称农艺,后者称园艺,二者组合即为种植,我们就可以称其为“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家禽、家畜加上野生、外国特种物种繁养,综合为养殖,称其为“现代养殖技术专业”。若能在专业标准上设置开发出特有技术与能力,就是专业特色。
因此,高职“专业标准”和“课程标”是高职院校的知识产权,应得到保护,必须在保密状态下送上级教育主管机关审批。教育主管机关审批专业,再也不是权力审批,而是专业审批、技术审批、论证审批。主要从职业调查,职业和岗位分析,技能项目设置,以及课程知识与技术组合来看,是否达到高级人才所应具备的技术和能力,所培养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同一专业,不同高职院校可能人才标准不同,质量差较大,这就是改专业设置为专业研究的意义所在,也是人才质量竞争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形成竞争态势的关键所在。
(评建办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