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
教高[2000]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专业设置、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那么在具体设置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因素、遵循那些原理和原则才能设置好专业呢?
一、设置高职专业的理论依据
(一)终身学习理论的启迪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TVE)大会上,围绕一系列有关全民终身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对21世纪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不少全新的观念和要求,不少有识之士把职业教育在未来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提到了“核心地位”的高度。高职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理论的基本条件。因而,在调整高职专业设置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过程中,贯彻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论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的期望寿命大大延长,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闲暇时间相应增多,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生活的质量,关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个性,追求有意义而充实的人生,高职教育也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特点,开设一些满足人们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的学习需求但并非就业直接需要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启迪
所谓“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s),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来的。加德纳认为,多元智力观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高职学生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在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方面或许表现为弱项,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呈劣势,他们的优势完全有可能表现在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空间能力、资质能力等智力方面。因此,高职教育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教育资源,紧跟时代的要求,创办多个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如让身体运动智力特别好的学生就读体育、保安专业,让音乐节奏感觉敏锐的学生学习音乐艺术、幼儿教育专业,让人际关系智力较突出的学生就读导游、营销专业等等,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学习风格开设相应的专业,给予每个学生以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
(三)素质教育理论的启迪
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走向深化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即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具体到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有用人才。职业教育的对象——人,既要为适应周围环境对自身进行改造,又要改造周围的环境。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绝不是被动的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一个生物人只有经过职业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活生生的社会人。
素质是人内在的稳定的经常起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技术属于知识的范畴,是人的外在之物。技术不等于素质,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人的科技素质,要经过内化(理解)、固化(巩固)、外化(应用),如此循环往复,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人的科技素质。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作为根本。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能力取向的基础上,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致力于人的素质完善为目标,不断提升知识、情意、人性在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中的地位,以确保学生素质的整体性发展。
(四)教育创新理论的启迪
江泽民同志指出:为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阐明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就是说,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也就是进行教育的全面创新,包括教育目标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结构体系创新、教育组织形式创新、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创新、教育外部环境创新等。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仅面向过去和现在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创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专业设置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中落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上要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标新立异”,发表与别人、甚至与教师不同的见解;专业课程设置上,也要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多开设“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专业课程,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
二、设置高职专业的基本原则
(一)区域性与开放性统一
所谓区域性,简单说来,就是指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按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这是由高职专业设置的基础决定的。美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在这一点上就很是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借鉴。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其高职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融社区经济发展,专业设置紧盯社区经济发展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高职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是指高职院校所设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都仅局限于当地所需,为当地所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个人、一所学校,其发展的空间已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当地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内涵也随之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打破地域局限性,应当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开放性原则,在立足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根据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需求.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海外设置专业,向经济发达地区及海外进行劳务输出。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开放性原则就是指面向国内市场,兼顾国外市场,专业设置要打通毕业生出省创业、出国就业的渠道。
(二)适应性与前瞻性统一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与社会经济天然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的适应性特征更为突出。因此,不管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适应性都是高职专业设置调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高职专业设置在遵循适应性原则的同时,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把相近专业进行规范归类,拓宽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选择。在职业教育中设置专业,体现超前思想做得较突出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一定要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和市场意识,能否通过有效的积极的措施,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乃至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职业教育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的口号是“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这也是对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性与前瞻性统一原则的最佳诠释。
(三)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
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高职院校及其专业设置的形成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工作良好秩序的保证。但相关调查表明,专业数量增长过快.变化频繁,缺乏相对稳定骨干专业是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的较突出问题。据调查,本省竟有80%的学校,年年换专业,没有他们不能办的专业,没有他们不能开的课程,专业数量增长之快,专业变化频繁令人瞠目。难怪当地老百姓不无讥讽地说:它们是万能学校,比清华大学还厉害。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以及专业的相对稳定性。但是,稳定长久了也有弊端,必然带来滞后,适应不了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的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从而产生断裂。而要避免这种断裂产生的有效途径就是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灵活性是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接轨,及时调整。由于市场的千变万化.需求情况可能与预想不合,必须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可以在主干专业、长线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增设短线专业、热门专业、新兴专业,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如果一味追求专业设置的长期稳定,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单一,就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无法适应力口人世贸组织后的就业新形势。
(四)必要性与可行性统一
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从建国以来基本上保持了小专业模式这种专业体系,其特点是专业目标比较窄,针对性较强.直接对应于相应的具体职业。采用这种专业模式,是与我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为主,重视统一性的特点相吻合的,并且对于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对专业划分.过细的小专业模式提出了挑战。我国高职教育现行的专业设置的调整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从专业设置现有的弊端看调整专业设置的必要性,此其一。其二,从专业设置自身发展完善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革新,使教育革新成为迫切需要着手进行之事。”主动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一个首要前提。这一前提意味着高职教育必须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动态设置专业,根据需求适时地进行调整优化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显然.设置和调整专业时要考虑是否切实可行,学校自身要量力而为。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学校的人、财、物状况,充分考虑开办某个专业能否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益;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构成状况,发现学校专业的服务层面;分析专业的内涵即具体的培养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等。如果盲目迎合社会和市场需求,而不顾学校自身是否有基础来开办某个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是否有师资力量进行该专业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教学设施及相应的配套管理等来保证该专业的顺利设置及调整,超出学校的实际能力范围之外,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如此必将适得其反,不如不设。
三、设置高职专业的具体策略
(一)讲实际.超越时空局限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政策、解决问题是邓小平同志的真知灼见.也是高职教育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法宝。具体来说,高职教育在调整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保证学校的一切出发点都符合实际需要。
我们从更深一层次来审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仅从社会、学校、学生三者的实际出发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讲实际的基础上,超越时空局限,才能求得更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是时代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始终走在教育发展的前列。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于1995年提出:“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都正朝着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单位内部的变化步伐加快,人们工作岗位的流动频繁,促使每个人必须随时学习”,“关于教育的目标应使学生获得就业预备,同时又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的基础,应排除只教某种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把职业教育的目标扩展到着眼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从而把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由“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性教育”,这是就时间来说的。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职业教育在本着着眼于当地经济建设.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在空间上不能过分强调只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在立足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前提下,根据.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需求面向经济发达地区设置专业,以需定培,向经济发达地区搞劳务输出,乃至走出国门.向国际劳动力市场进行劳务输出。这样才能培养走向世界的人才,与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劳动力市场世界化的时代相适应。
(二)重实用.超越工具主义
高职教育是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实用”,即职校学生毕业就要能“上岗”顶岗。所谓“实用”就是要能在实际中应用。专业课程内容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现实太远;知识和专业技能既要够用,又要有一定发展潜力。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在重实用的基础上,要超越工具主义的倾向,从人才合格性的角度和职业学员就业的角度出发,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的调整过程中与人文教育加以整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李岚清副总理1996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国外称之为‘关键能力’的一些重要素质,例如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都是从事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养成一般是靠人文教育来实现的。
(三)求实效.超越急功近利
高职院校不管是新设置专业还是对专业结构进行改造、调整、优化,都要注重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这实际上是我们改革和完善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
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调整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当然是个正确的思路和方向。但在办学实践中,迫于现实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仅是单纯地被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大批的就业者,对专业的设置、调整工作也出现了某些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于专业设置的完善和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在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在求实效的基础上超越急功近利,力图创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上和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