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摘要:深刻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专业内涵建设的内容,优化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推动学校教学内涵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切实加强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深刻认识专业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专业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完成的,因此,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主要内容的质量,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建设也迅速提升,特别是教育部启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有利地推动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使高等职业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2006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又启动了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这一项目的开展,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工程的启动,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必将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其发展的主线就是内涵建设。目前,就总体而言,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基本能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但深入地研究,就会发现在培养和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否符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如何更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在能力培养方面,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如何相结合。这些问题都是教学改革深层方面的,也只有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才能解决。
2、专业建设是学院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一所学校有名气,是与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相关,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科研成果和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密不可分。我们提到一所大学,常会讲她的哪个专业强,哪个专业的教师有名气,这说明专业办得如何,对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专业建设的成就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都有自己的主要服务方面,与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有着较多的联系,办学特色正在逐渐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巩固现有成果,深化专业改革,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专业特色,也会为学院的特色增添新的亮点。
3、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还需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改革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要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师队伍要按照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来构建,实验实训条件要突出生产性建设。只有把专业做强、做精,只有把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这样,教学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专业建设内涵的确定及建设思路
如前所述,专业建设涉及到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因此,所谓专业内涵,应是这些基本内容,其建设原则,应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并加以贯彻。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为主,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核心就是工学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只所以是健康的,其原因是人才培养工作遵循了工学结合的原则,如“工学交替”、“顶岗实训”、“订单式培养”等,但是也要看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和工学结合的程度,以及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层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2、课程建设。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涉及到课程的相关内容,从狭义而言,课程可指一个课程领域或具体的一门课,可见,课程建设即涉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涉及具体课程的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反映着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其建设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而具体课程的改革,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进,融“做、学、教”为一体,如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使教学地点和工作地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当前,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3、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内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由于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多来自本科院校,因此,他们的能力从实践上讲是比较弱的,这些教师没有或很少接触生产实际,也就很难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难以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广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当务之急。新加坡政府规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需有五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这一点足以说明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上讲,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势必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德国等国外职教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不甚理想。主要反映在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也远不能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实现工学结合,一方面惟有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另一方面靠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求支持。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条件建设中应关注两点:一是校内实践条件建设应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如仿真、模拟、生产工艺型等,有条件的院校应设置以生产产品为主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要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三、专业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师资标准、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都不同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在专业建设中,高职院校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环境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把其放在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高度,相信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各省也都在陆续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但目前看,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还是明显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这也制约着中西部职业院校的发展,制约着专业建设和改革。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去改善外部环境,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投入,保证专业建设必要的资金。
2、理念问题。要加快专业建设,首先是要解决理念问题,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会有好的思路。专业建设和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会有阻力和困难,这需要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的观念转变,并加强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广大教师,专业的各项建设,如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样,领导的理念不先进,认识不到位,在财力和人力安排上就会大打折扣,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3、校企合作问题。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加强校企合作是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工学结合则反映了高等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对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人才的培养都带有根本性的作用。
4、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加强专业建设也是势在必行。但各学校、各专业如何深化改革,应依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外部环境组织实施,在工学结合这一原则下,不断创新各自专业的实践形式和特色,丰富工学结合的内涵,使专业建设更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