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对“双师”建设内涵认识的逐步深入,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以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突出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实践证明,结构优化、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高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探索和形成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的根本保证。
一、以发展成果考量取得的进步
1998年至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增长了270.4万人(同期本科年招生增长量为261.1万人),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进程中承担了重要的任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专任教师总数快速增长
1999年之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与本科教育相比,基本属于从属的地位。1994~2001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量一直稳定在6万人左右,上下波动不超过1万人;2008年增加至37.7万人。是2001年的7倍还多。在招生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同步保持了一支相对稳定、能够保证基本教学需要的专任教师队伍。截至2008年,全国高职教育平均生师比l7.27,与本科院校的平均生师比17.2l相差无几,其中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无职称的比例分别为3:25:34:28:10。
2.教师学历结构大幅改善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必须达到15%以上。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的平均比例为14.6%,2008年达到26.2%。高职教师的学历结构大幅改善。
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普遍得到重视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师在胜任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对企业和市场有必要的了解,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能够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建立起了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实践、兼职甚至轮岗的培养培训制度。
4.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思想获得认可并得以贯彻
基于实践,高职教育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认识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l~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6名骨干教师,聘请4~6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已从原来的面向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培养,提升至在兼顾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队伍建设。这一理念的提升,对高职教育尽快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更好地应对就业市场变化、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意义重大。
认识的广泛一致,使得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有了较大改观。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37.7万人,占高职院校教师总数的68.2%,比1994年提高20.2%。其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由上年的28.4%提高到29.9%,上升1.4%。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外聘教师数量达到11.4万人,是2001年的72倍多,外聘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30.2%。外聘教师和有一定企业经历的技术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明显增加,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5.教师培训工作得到加强
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提升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高职教师培训。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加强了针对提升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师资培训工作的改革与探索。2004年以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框架内,以“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载体,建立了《高职年度师资培训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陆续依托全国6个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47个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和高教学会培训中心等单位面向全国高职师资开展培训。随着高职院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培训工作质量的提升,《计划》培训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计划》内150个培训项目共培训学员3600人次;2008年,154个培训项目培训学员8000人次;2009年,224个培训项目培训学员达1.1万人次。2009年7月,在以上培训单位基础上成立“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通过联盟组织结构的搭建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梳理了全国的教师培训力量,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可以预见,今后高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必将上新台阶。
二、以理性认识剖析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要求的提高,实践过程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目标和培养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入,高职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日渐凸显。
1.数量相对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虽然近年来高职教师总规模增长较快,但相对于高职院校数和在校生数占整个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职教师总体数量仍显不足。2009年,高职专任教师占本专科专任教师总数的30.5%,而同期高职教育在校生占到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38.2%,如果考虑到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学条件特别是教学、指导教师的更高要求,高职目前的专任教师数量仍很紧张。也正因如此,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计划内教学时数普遍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水平。
从教师构成上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仅为29.9%,数量还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而且,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其中大部分仅仅可称为具备“双师”素质而已,真正能够符合“双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恐怕更低。而且,“双师型”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渠道不畅,“双师”水平难以保持。
尽管外聘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了30.2%,但也还不能达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的要求。专任教师中26.2%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也还没有达到《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的“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的要求。
2.多数地方高职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背离
除少数省份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多要与普通高校教师一起经历同样的职称评审,遵循同样的职称系列、参照同样的评审标准,并不加以区别。现行高教职称评定工作中,大多把在不同级别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使得符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特点、符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岗位需要的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处于不利地位,也使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为求业务发展,被迫按照普通大学教师的业务发展方向去努力,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普通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理论研究和科学研究,而高职专业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更加重视对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二者发展的方向不同,评价考核的方式理应不同。如不区别对待,势必造成高职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与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相背离。
3.体制限制,“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
我国高职教师来源渠道比较广泛,主要有普通高校毕业生、工矿企业技术人员、高职学校留校生、兼职教师等等。实践表明,多渠道的师资来源增强了高职师资队伍的活力。特别是来自企业、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近年来成为高职战线推动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然而,受限于当前体制和人事制度,很多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才解决不了教师身份和教师系列的职称,使得已经引进的人才不安心,继续引进人才困难。此外,对于大企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说,学校工作虽然稳定,但待遇相对不高,难具真正吸引力。
4.制度真空,教师入职标准与“双师”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缺失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的要求应该有所区别。目前,我们只对普通教育教师初步建立起了教师资格制度和要求,缺乏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致使在教师的入口上,很难按照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把关,导致事业越发展“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越沉重,总体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同时,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包括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实践等,基本上还只是在学校范围内各自实施,没有形成制度机制。
5.缺少有特色的科研,社会服务能力有限
教师业务水平的保持和提高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相应领域的科研水平。职业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当前高职学校的社会服务很大程度上还仅限于为行业企业输送人才,协助或牵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还比较弱,基于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科研水平还比较低,高等学校作为人才高地的优势不明显,社会服务能力有限。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的在编科研机构人员仅1646人,校办企业职工7174人,分别是本科院校的1/19和1/5。
三、以制度建设推进队伍的建设
问题已经产生,而且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仔细分析,其中很多问题仅靠一事一办,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应在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上加以考虑。
1.按照学校规模重新核定专任教师编制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了其中的主要任务。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成倍增长,2009年已经达到校均5900人。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生师比为17.27,低于本科院校17.21的水平,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更远。各地给高职院校所核定的教师编制数,很多已是经年不变,存在大量编外教师的现象。为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和高职事业的稳定发展,有必要重新核定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和教师编制。
2.研究制定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入职标准并加以实施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担任的,那么其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由于传统文化观念以及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职业教育在我国经常被看作是二流教育,职教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地位也不如普通教育教师那么受人尊敬、感到光荣,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
针对职业教育教师,有必要制定适合、严格的职业任职条件,建立专门的培养制度与考核管理制度,严格职业准人。强调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就是强调了其职业的技术含量(含金量),不是任何人都能担当的,不是任何具备了某种学历的人就可从事的。职教教师应在一定学历要求的基础上,有其特殊的训练与要求,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才有利于维护职教教师的职业地位与职业声望,赢得社会的尊重。只有研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的入职标准并加以实施,提高入行标准,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技术性和规范性,才能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职教教师队伍。
3.建立独立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和体系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肯定方式,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稳定教师队伍,激励教师持续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职专业教师职称评审中沿用普通高校的职称评审体系,不仅束缚而且也误导了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高职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教育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指标额度均应单列。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研制出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应把专业行业影响力、技能等级、指导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等列为重要参考指标。在执行不同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单列高职专业教师的职称指标额度。
4.建立职教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
实践中,一些院校探索了一套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技术、顶岗实践、积累经验的做法,并逐步形成制度。同时,采取配套措施,鼓励、激励有能力、有潜力的教师通过与生产一线岗位的交流,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这一做法,在进一步总结的基础上,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5.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引进机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兼职教师的实践技能、技术和经验是大部分校内专任教师不可比拟的,也是不可替代的。2008年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规定“兼职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专兼教师之比无限制”。因此,应建立健全包括人事制度和劳动补偿机制在内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引进机制。在政策上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保证高职教育兼职教师引进渠道畅通。
6.引导、鼓励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横向技术合作与技术攻关
建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职教师资的新模式。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横向技术攻关,并将其作为密切校企合作、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升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程度。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和谐发展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只是近10年的事,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作为事业快速发展壮大的支撑之一,加强实践、提升质量、改善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