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

发布日期:2012-05-21    作者:     来源:     点击: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校企双方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合作方式开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校企合作教育,即在为社会培养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这一目标指引下,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并增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各国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共同点

    校企合作教育形式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新兴专业工人的需求。现代工业的特殊性对劳动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和培训的途径,才能更好地使高职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要求的合格劳动者。

    无论在德国、美国或是英国,校企合作教育均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并为高职教育服务,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对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依附性。也正是各国在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决定了各国校企合作教育上的特殊性。

    无论是德国、美国、英国、日本或俄罗斯等,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都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职业教育的水平而发展,合作的范围和内容都迅速扩大,其教育对象是高等教育领域内几乎包括所有学科领域的大学生,其合作的范围从工业扩大到商业、农业等方面。

二、各国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不同点

    1.名称不同

    各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都有不同名称,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日本称之为“产学合作”,德国称之为“双元制培训”,英国称之为“三明治工读制度”,俄罗斯则称之为“学校—基地企业制度”。

    2.产生时间不同

    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 世纪末的德国,1897 年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形成年,但是“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20 世纪初的美国,而校企合作教育在美国最早是产生于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20 世纪50 年代后,在德国和美国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同时,日本及前苏联等国的校企合作教育计划也开始付诸实践,使校企合作教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种共同职教形式。

    3.企业与学校在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无论何种模式,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各国在经济、教育水平上的差异,导致了各国校企合作教育在处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作用,从而使校企合作教育呈现出大致两种不同的模式:

    (1)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德国的双元培训制。德国在20 世纪60 年代末以后兴起的职业学院模式,无论在办学原则还是在具体培训安排上,均与德国的徒工培训模式相类似,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

    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其基本做法是,将中学毕业生招进企业,然后采取企业实际技能训练与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交替进行的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

    日本的产学合作。日本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产学合作是仿美的产物,实际的实施却与德国或英国的类似,在企业技能培训与学院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明显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而且学校的教学多半是利用工余时间,其特点是重点多放在科学研究的合作方面。

    (2)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

    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前苏联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形式出现于20 世纪20 年代末,它利用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开设各类专业课程,其学生由原来在工人中选派改为80%~90%来自中学毕业生,让学生按所学专业参加企业的生产劳动,同时根据专业教学大纲,实施6 年的“技术—生产培训原理”理论课及专业课程的教学。

三、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国际比较给我们的启示

    学校是理论教学基地,企业是实践培训场所,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实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宏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各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一方面取决于各个地区生产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高职教育的发展程度。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及落后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和高职教育的发展都很不平衡。所以,应该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

    (1)“订单”式培养培训。“订单培养”是以“人才共建”为纽带的一对一的合作模式,其主动权多在企业。即,企业通过选择学校、确定委培人数和规格,以及录用合乎规格的毕业生,对满足企业具体的用工需求具有直接的效果,做到了学校招生与市场用工同步,学校培养与市场就业同步。

    该模式的推行,首先要满足企业有明确用人需求这一实际。但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变和企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企业用工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和长周期构成了一对矛盾,成为目前学校与企业层面开展校企合作所遇到的瓶颈。

    (2)校企互动式。这是一种比较深入的做法,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做到“六个合一”,即:①车间、教室合一。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实际操作,确保技能训练到位;②学生、学徒合一。学生实习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③教师、师傅合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克服了理论教师灌一套,实训工场不对号,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④理论、实践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在实训中学理论,在学理论的同时去操作;⑤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⑥育人、创收合一。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3)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并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实践。

    (4)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由企业发放奖学金,学校每年举办两次由企业冠名的专业技能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由企业领导来校发奖和证书,这种形式既调动学生苦练技能的积极性,确立了自信,提高了技能,又宣传了学校,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同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邀请获奖学生家长参加颁奖典礼,也扩大了企业和学校的知名度。

    (5)“产学研”式。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6)举办企业家报告会。学校每年聘请几位在本地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将要走向社会和企业的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报告会上让企业家现身说法,帮助学生克服好高骛远、夜郎自大、眼高手低的毛病。

    (7)双方联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每年都要走访一些企业,对比较好的企业,学校与他们签定校外实习基地,而企业又把学校作为他们提高员工素质、技能的培训基地。这样,教师在暑假期间,按照不同专业,到不同的校外实习基地去锻炼,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能进行为期一年的“真刀真枪”的磨炼,培养师生敬业爱岗的意识。

    2.逐步完善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规定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而不能凭借学校或者企业的热情,更不能凭借上级组织的行政指令和安排来进行;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加强管理,用法律形式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保证企业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巩固;完善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社会监督保障机制和就业机制,确保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质量及其广泛的职业和社会意义。

    3.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导原则

    在高职校企合作教育微观层面的实施中,一方面,要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另一方面,要适当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另外,必须注意到宏观层面上政府的协调作用和社会观念上大力支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