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促进就业是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根本

发布日期:2011-12-07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产学合作是高职院校成长的基本规律

    产学合作是指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产业部门(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依照各自优势、遵循平等互利的一种办学模式,它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及时吸收最新的技术成果,把传统的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产学共同发展的目标,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产业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研究型人才不同,高职院校在教育前期,需要掌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计划,教育过程中需要产业部门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场所;在教育后期,高职院校需要产业部门提供就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不仅是由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由社会产业部门提高产品质量和社会竞争力的需求所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产学合作是高职院校成长的基本规律,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实现“双赢”的结合点。

    二、“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产学合作的结晶

    “订单式”培养是产学合作的最佳模式,也是产学合作的结晶,对促进高职生就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订单式”培养是实现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的突破,在一定意义上使学校由被动服务社会转向主动服务社会,由“要我办学”转向“我要办学”,完成从传统依赖政府办学到现代经营学校的转型,实现高职教育直接服务社会,直接服务于企业的重要突破,节约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岗位的优化,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岗位激励机制,有利于企业管理。“订单式”培养对高职学院来说,能优化教学计划,激励创新,开发适合社会需要的新专业,转化科研成果,促进产学研的共同发展,从而为就业与再就业拓宽道路。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产学合作任重道远

    据教育部2005年7月27日统计,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731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高职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本科生为84%,高职专科生仅为61%。高职生是大学生就业的弱势群体,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职院校每年培养数百万毕业生,如果不以就业为导向,每年就会给社会增加超过150— 200万的青年失业人口,也必将影响到高职自身的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周济提出,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高职教育无论怎么发展,无论怎么改革,无论是校企结合、产学合作,还是“订单式”培养,其根本目的是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化。而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有效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单靠高职院校不能完成,产业部门、经济部门和就业部门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管理和决策。

    四、对未来产学合作促进就业的设想

    1.产学双方应增强合作的主动性。

    产学合作,不是谁依赖谁,也不是谁离不开谁,而是合在两利、分则两害、事关大局的大计,只有产学合作才能实现产学共赢。我国一方面产业部门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却有为数众多的高职生不能就业,这充分说明了产学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双方积极合作,才能破解这个怪圈。对高职院校来说,必须把就业当作所有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产学合作既要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又要与本省知名企业合作,既要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又要敢于与国际企业合作。合作双方应为对方提供各自最大的优势资源,在合作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对企业来说,必须依靠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必须依靠教育解决技术更新人力资源的补充。新时期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产学合作的水平,就要走出国门,在产学合作方面更加主动,以适应全球一体化经济形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要瞄准国内市场,还要着眼于国际市场,为国际就业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我国在国际就业和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对高职院校来说不啻是一个思路,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更是产学合作的更高目标。目前,我国已有多所高职院校开展了类似的活动,例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把“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民航强国”目标,面向世界办学,学校已先后选派20多位教师到英国罗·罗公司接受飞机发动机试车、维护、排除故障培训;与美国西埃罗飞行学院合作,开展“飞机维修”教师培训项目……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发了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的深刻改革,有效地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北京联合大学也积极探索和深化扩展国际合作办学,学校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接待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代表团数百人次来访,派出多个考察团到十几个国家讲学、访问、考察、进修和参加国际会议,并且成功地组织了以“经济、科学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为主题的中美韩三校国际研讨会等一些大型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留学生教育达到了在校生400多人的规模,并且有了首批学位毕业生。

    2.创新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就业的根本,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培养体系,应当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其主要的内涵指标应当包括:通过特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并巩固;通过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验证和锻炼;通过真实环境下的现场顶岗实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获得全面促进。创新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应以就业为指向,打破传统学科型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按照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素质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使培养的高职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动手能力强,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熟练技能应用的新型人才,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产学合作教育的关键是教学运行机制的创新,可以尝试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与企业研发中心为依托,采取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大真实环境下的实践学习时间,改变传统上理论教学雷打不动的思维定势,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然后,再根据学生实践学习的效果决定实践教学的时间长短,学制的安排,并最终实现高职学生的就业上岗。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开展产学合作,如某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属行业办学,与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有着血缘关系,在实现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后,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学建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与行业密切合作,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他们依托行业建立了涵盖机械、化工、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的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人力资源,实现了实验实训设施、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三方面的整合,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共同发展。

    3.把学习技能变成培训技能,实行“双证”达标。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是高级蓝领、低层白领。它与科研型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不同,与简单的操作型人才也不同,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有着广阔市场的人才群体。这个群体的能力结构应该是理论知识够用,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快,实用本领多。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提高的今天,低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不断被高技能复杂劳动所代替,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兴起,产生了许多有相应技能要求的职业岗位,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高职教育就要锁定“两高”(比本科生动手能力高,比中专生知识能力高)目标,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多证书”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拿到毕业证书外,同时还拿到一个或几个技能资格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岗位之间的交叉性、关联性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的多样性、多变性需求也相应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多证”学生作为培养目标,把各类岗位技能的培养与考核纳入教学计划,争取多设职业技术鉴定站(点),多组织职业技术鉴定考试,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产学合作是高职院校成长的基本规律,促进就业则是产学合作的核心,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