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方案的十大特色和亮点。平台的工作重点有两个:一是建设,二是使用。通过2008年的采集运行,高职院校对平台建设和使用有了初步的感受,有的院校己经把平台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为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采集平台的建设目标
1.促进管理“三化”
高职院校通过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益,深化内涵建设。
2.实现“四个满足”
通过平台建设和运行,将在全国形成一个从学校到省厅到教育部的三级信息网络,实现“四个满足”;
一是满足高职院校的需要。学校通过平台可以随时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差距、成功的实践与面临的挑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潜力和创造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
二是满足教育行政部门需要。他们从网上点击相关链接,就可以迅速了解所关注的高职院校的即时情况。教育部高职与高专教育处范唯处长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要使用这个平台。在2008年4月成都会议上,上海市教委高教处许涛副处长从省厅角度作了阐述。在2009年4月北京会议上,天津、河南、山西、西藏等四个省市汇报了2008年的试评工作,也交流了平台的建设和使用。
三是满足评估工作的需要。平台的字段包含了新评估方案所需要的重要信息,涵盖了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主要信息,可以满足新方案评估,以及相关评审的需要。
四是要满足社会各方需要。5号文件规定:“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最新的原始数据于专家组进校前30天在校园网上对社会公布。教育部办公厅在2009年3月31日发出通知,公开征求对《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平台一旦向社会公布,用人单位、家长等都可以从网上了解学校各类公开的数据与信息,从而对学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作出客观评价。
3.营造和谐氛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我把新方案评估称为“和谐评估”,2008年3月在福州召开的高职院校校长联谊会上提出了这一观点。之后,参与了部分省市的试评,更坚定了这一看法。通过新方案评估,更好凝聚评估多元主体的力量,增强评估现场考察的绩效,扩大评估积极作用的影响,形成高职特色的评估文化,促进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我认为,高职评估文化就是求实。实事求是。说实话,摆事实。在评估中体现为:①数据真实;②事件写实;③作风踏实;④态度诚实;⑤深度访谈,实话实说;⑥学校建设,基础扎实,内涵厚实,从而使评估更富有实际成效。
二、采集平台的设计依据
1.主要依据
一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该文件的精神,是我们建设平台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依据,包括一些字段的设计,如“挂职锻炼”、“顶岗实习”、“产学合作”等,都来自16号文件。
二是《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如》(教发[2004]2号)。新方案将该文的有关要求作为“申请评估的基本条件”。该文件是平台中一些结构性数据采集及其比对标准的重要依据。
三是《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该文件是平台的框架结构、字段设计的重要依据。
2.参考依据
平台设计的参考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6]44号)及以后相应的实施性文件。示范院校有引领、榜样作用,这几个文件中的入选条件、预审标准等是构建平台的重要参考内容。如教高[2006]14号文指出:“具体任务: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60万以上在校生直接受益,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200万人次;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建成4000门左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5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这些指标的校均水平(见表1)对非示范高职院校具有借鉴意义。
表一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均水平指标
在校生 (人) |
培训 (人次) |
特色专业群(个) |
核心课程(门) |
特色教材(种) |
6 000 |
20 000 |
5 |
40 |
15 |
二是《教育部关于做好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06]16号)。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都属于高等教育,因此,必有共性的地方,也就具有参考价值。
3.借鉴依据
平台设计、调整的借鉴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以及相关的《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填表说明》,这是平台有关办学条件的字段和注释的来源。二是《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其“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内容基本要求”是平台字段调整时所借鉴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采集平台的重要特点
采集平台不同于数字化网络,更不是文挡、报表。采集平台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在运行中充分体现它的特点。平台的特点是八个字:原始、即时、公开、独立。
1.数据的原始性
我们要求高职院校采集的是原始数据,即由下而上、由信息的“源头”生成的数据。如“6.1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部分采集字段见表2),表中的数据由教师自己填入。各字段数据采集后,在平台第10部分,可以自动生成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硕、博)、职称(初、中、高)、双师等各类结构比例。今后,还可以把学历、学位、职称、高校教师资格等四种证书进行扫描,成为电子文档存入校数据库,以供选用。
表2 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学历 |
学位 |
职称 |
课程 名称 |
总课时数 (学时) |
|
|
|
|
|
|
|
|
2.采集的即时性
采集的数据从状态角度可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这些数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量少而稳定,有的一次采集即可,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动态数据——这些数据在数据库中占大多数,量大而多变,如学生数、教师数、图书、经费等。能否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数据采集上来,可以反映出该校的管理水平,也可以看出其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程度。
采集的数据从结构角度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多是量化数据,如人数、面积数等。非结构化数据,多是电子文档,如文本、文件等。
平台要求采集的是即时产生的各种数据。如何体现即时性?如“2.2院校领导关注学生情况”(部分采集字段见表3),要体现数据采集的即时性,就要求院校领导做完表中的某件事后,立即做好记录,建立相应的电子文档并输入平台。整个平台的采集数据绝大多数都是如此。这就需要改变领导、干部、教师等各类人员的行为方式,养成有事就记的良好工作习惯。
表3院校领导关注学生情况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必须分清采集数据与上报数据的区别。采集数据是即时发生的数据;作为上报数据,某字段的数据则是本学年的汇总数。
3.使用的公开性
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有三条:一是教育部“将从2008年起,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一次评估结论”。二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根据被评院校规模与校区结构、自报主要专业、特色专业类别等因素,确定专家组成员人数和名单,并对社会公布”。三是学校“将自评报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最新的原始数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学校发展规划、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于专家组进校前30天在校园网上对社会公布”。
2009年将实施校园网络版,进一步增强教育信息的透明度。运行后,要注意网络畅通;凡公开的数据,在校内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教职工,资源都可以得到共享。
4.运行的独立性
平台在运行时,不依附于校内现有的一些软件系统,如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平台采集的是原始数据、即时发生的数据,这是与这些系统根本区别所在。因此,在校内运行时,不是将现有的系统内有关数据导入到我们的平台中来,正好相反,应是我们平台中的数据导入到有关的系统中去。
四、采集平台的基本功能
平台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统计汇总功能,重在反映现状;二是管理监控功能,重在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三是分析开发功能,重在提供决策依据。当前,因平台运行不久,它的功能主要在反映现状上。但随着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管理监控功能和分析开发功能会越来越强。因此,我们要以创新意识对待平台,更好地发挥并不断增强平台的功能。
1.统计汇总,反映现状
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功能。平台是一种统计工具,可以反映学校的现状,也是当前平台工作的重点。要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确保每年一次状态数据上报成功。
2.管理监控,促进规范
平台给学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引导院校建立可靠、高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更加到位,学校应随时将发生的变化、产生的数据输进去,并减少数据的误差,实现校内各部门之间以及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通过平台的使用,推进学校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的改革,使之更加科学化、信息化。如有的院校利用这一平台建立了开放的公共应用平台,可用于新生注册、办公自动化等,促进了数字化校园建设。
平台给学校注入知识管理的良性机制。传统组织结构,上下级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平台的建立和使用,一方面使学校每个人既能看到自身的成就,又能看到他人的成就,能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教职工可通过平台看到学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校领导可通过平台了解教职员工情况和学校发展瓶颈,天天下基层。从而学校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
当平台状态数据向社会开放时,院校的管理面向社会,走向开放,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3.分析开发,提供决策
分析是把有价值的数据转化成知识(《知识管理导论》,杨应崧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平台具有统计、分析、开发等功能,能够自动生成多层次的统计数据。随着采集平台建设的进展和数据的积累,这个功能将会越来越强。要及时、准确地将数据转化成为有意义的信息,并且在需要时加以应用(同上书,第72页)。
五、采集平台的建设成效
到2008年11月底,全国32个省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共1151所的状态数据已全部上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经初步整理,可以认为:“本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是教育部首次大范围采集高等学校的教学状态数据,对于全面启动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将起到奠基和示范作用。”
1.平台应用于数据汇总,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所指出的:数据平台设计合理,从“源头”采集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数据指标能够全面反映高职学校的基本状况,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SPAN>
2.平台应用于试点评估,提高了评估的针对性
在试评中,评估专家积极尝试使用采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在专家组预备会议上交流各自的预审意见,促进了对被评学校问题和原因的聚焦效果,很快形成共识。
3.平台应用于学校管理,促进了水平的提高
高职院校已开始运用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加强院校自身建设,也激发了学校管理潜力。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领导在认真研究了平台数据后,发现了学校建设中的不平衡状态,当即投入300万元进行整改。
4.平台应用于宏观管理,提高了决策科学性
如上海市在2009年的全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布局调整中,使用平台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专业结构、布局不平衡,所设某些专业重复率高等问题,为调整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市教委则向学校提出了加强调研、了解同类专业供需情况的要求,从而促进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六、采集平台存在的问题
从2008年省级汇总、学校采集运行的情况来看,平台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平台自身问题
(1)字段设计不够合理:主要是数据唯一性问题。如招生、社会捐赠等字段,多次出现,虽从不同的角度去采集,但势必会产生重复采集,容易造成对字段的不同理懈。
(2)注释内容不够全面:采集平台中的个别注释项所包含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如6.1.3和6.2.3里的获奖项目的级别,注释37只给出3个选项:国家/省/校,就不能采集教师获得地市级奖项的有关数据。
(3)操作技术不够简易:平台虽采用了“伴侣”技术,比原先的“粘贴”有明显改进,但因受单机版自身功能制约,从运行来看,学校反映还是比较麻烦,且容易出错。
2.学校运行问题
(1)填写不够规范: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数量单位,如学费标准,写成“7500元/生·学年”。二是年月输入,如出生年月,写成“64.7”。三是比例计算,如评教主体参与度,校领导为0.49%等。四是运行规则。平台要求是“无数据的例项应该为空白,无需输入任何文字、符号和数字来表示”,但实际采集中,该空的没有空,不该空的空了,不该写的写了。
(2)人员重复计算:主要是专任教师、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专职教学研究人员、专职督导人员之间出现“一人多专”,影响数据准确性。如某学院的8.6专职教学研究人员5人,全部与8.2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重复。
(3)多级进行审核:学校对“源头”采集时数据不放心,进行多级审核,如提出:各教研室负责对本教研室教师输入的数据进行汇总审核;各科室、各系部负责对教研室汇总的数据以及本部门牵头输入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审核;评建办负责对各部门上交到评建办的信息进行总审核。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条规定没有贯彻“端到端”、“点对点”的直接传输原则。
七、采集平台的修改说明
针对平台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并结合各省、各高职院校以及评估专家等向课题组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对V2.08c007版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一)基本原则
平台修改调整的基本原则是:精简、唯一、服务。
1.精简
主要从结构和数据量两个方面去考虑精简的问题。
(1)结构的精简:着重对一些字段作了删除,有三个方面:
①不符合教育部需求的字段。如3.3.2机房,我们认为教育部应关注的是“计算机数”,而不是“周开放时间”,故予以删除。但这字段对学校管理、对评估有用,建议保留在学校的校园网络版中。当然,在汇总时不需要上报。
②有歧义的字段。如6.1.1专任教师基本情况“专业技术职务”的“岗位”。2008年提出的也很多,2009年予以删除。
③学校难以采集的字段。如7.1专业设置“报考数”。这个数据学校大多拿不到,也予以删除。
(2)数据量的精简:2008年学校平台信息容量平均在8M左右,今年争取将校平均容量下降到6M左右。平台中有的是非结构性数据,如7.2课程中的“课程教学设计特色描述”,从去年平台上报情况看,大多数都说不清,这次予以删除。
2.唯一
这是指数据的唯一性,要减少重复,避免歧义。如招生情况,重点考虑采集两处:一是当年计划招生数。反映在1.3招生。二是本学年度的招生数以及与此相关情况,如录取数、报到数等等,反映在7.1专业设置。这就是说,当7.1的有关数据采集后,就能自动生成学校的高职在校生总数。
但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唯一的内涵主要是指不产生歧义,而不是不允许多渠道采集。就在校生数而言,2008年上报的数据中,某校在7.1专业设置中为1063人,而在1.3.2当年在校生中为1070人,多了7人。这两处数据的不一致,恰恰是由于管理中的不协调而造成的。如果自动生成,平台就无法反映出多7个人这样的问题,也就掩盖了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有些数据的采集,仍需要多个渠道,而不作自动生成。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有效管理的问题。
就在校生数而言,为了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鉴于现状,我们仍要采集,再看看运行情况,到时机成熟,就自动生成。这个时机的早与晚,取决于学校管理水平提升的速度,取决于学校平台建设的力度和进度。
3.服务
平台要为教育部、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高职院校、为评估服务。修改后,努力做到“三少”:①字段含义清晰,歧义少;②注释内容明确,争议少;③方便实际操作,描述少。考虑加强人机对话,如增设对话框、下拉式选项菜单,增加验证手段等等,提高规范化程度。
(二)体现“四性”
1.采集数据的唯一性
修改后的平台,更好体现数据的唯一性。如5.1社会捐赠,与9.3社会捐赠,只采集一处。
2.办学条件的一致性
修改后的平台,更好体现教发[2004]2号文关于办学条件要求的一致性。主要是指字段设计与《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文的一致性。如:3.3.1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教发[2004]2号文的“百名学生配座位数”,是以“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的总和来计算的。2.08版的平台中没有采集“语音室”,因此,数据与高基报表对不上。2009年增添“语音室”字段。又如3.1占地面积的单位,2.08版平台是“亩”,而2号文和高基报表都是“平方米”。这次将亩改为平方米,都采用公制,不再用市制。
3.高基报表的相容性
修改后的平台,更好体现与《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的相容性,降低数据间的差异。这是贯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附件1《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所提出的“与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相同的统计指标,必须使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对外发布的同时间段的相关数据”的精神,增强与《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的相容性,为今后向社会公布奠定基础。如:3.1建筑面积的“总建筑面积”,这次增加“学校产权建筑面积”、“非学校产权建筑面积”两个字段,既与高基42表一致,也回答了高职院校的有关租借场地的问题。与此同时,为便于界定,增添2个注释,采用《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2008年6月23日)中的注释。
4.信息公开的基础性
修改后的平台,为高校信息公开打下良好的基础。2009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开征求对《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我们认为,平台为实施信息公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的平台可以提供相关的数据。同时,信息公开的实施也促进了平台建设,加快了平台开放的进度。
(三)修改范围
课题组2009年对2.08版运行平台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其范围涉及结构、注释和说明三个方面。
1.结构
课题组共修改195处,占字段总量的38.9%.
2.注释
这次注释调整主要有增添、修改和移动3种形式。如增添1.3“五年制高职第4学年”的注释,是引用了《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对“五年制高职转入”的说明。如1.1“举办方”,将原注释改为“中央部门/地方教育部门/地方非教育部门/民办”,同时,引用了《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中“学校举办者”解释。而一些操作性的注释,则移到“说明”中去,如“8.每位院校领导单独填制本表所有数据”。
3.说明
在运行平台的栏目眉框中有“说明”,是对操作的提示。这次也作了修改,主要是文字表达的规范,如原来的“出生年月:按标准格式输入,如:2007年9月1日,可表示为:2007-9-1”。现改为:出生年月按标准格式输入,1988年9月可表示为:1988-09。
八、采集平台的运行使用
(一)规范有序运行
我们认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平台都应在运行。为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就要做好“16字”:建立制度,明确流程,规范操作,提高质量。
1.制定运行规定
如数据采集的时限问题,应把握其理念:即时;而运行时的操作则是“及时”。由此制定相应的操作规则和流程,促进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2.指标进行分解
将字段按职能组成不同的模块,如教师、校领导等。
3.明确输送原则
要求所采集的数据直接输送到校信息中心,即所谓的“端到端”、“点对点”。
4.掌握操作方法
数据的采集和正确的输送需要掌握必要的技术。课题组也将举办有关的技术培训,使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领导都能掌握相关技术。
(二)合理充分使用
平台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不仅要将随时发生的事件、产生的数据及时输进去而且还要经常使用。知识管理理论认为,数据不是信息。因此,使用者必须把数据转化为信息,让数据变“活”。
不同用户使用平台时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
1.院校领导
若要了解本校的基本情况,可从平台的第10部分汇总数据入手;若了解某个专题情况,则可直接点击有关字段查看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去发现成绩和问题,作出判断。对数据的判断,一是要了解相关的标准。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发[2000]41号)以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的量化标准。二要靠我们领导的管理经验。
2.评估专家
在阅读学校《自评报告》全文的基础上,再仔细审读平台数据。依据《评估指标体系》中“说明”和“采集平台相应编号”,发现学校的成绩和突出问题。评估指标中的“说明”是进行原因分析的切入点,也是判断的依据。专家由“说明”切入,分析取得成功或出现问题的原因。
在新方案评估中,作为评估专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古贝教授将评估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代(测量时代)评估为技术性评估,评估专家角色是技师。第二代(描述时代)评估为目标评估,评估专家角色是描述者。第三代(判断时代)评估,评估专家角色是评判员。在这一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评估模型,如CIPP模型等。高职的水平评估基本属于这一阶段的评估。第四代(建构时代)评估,以谈判协调为核心动力,评估专家角色是合作者([美]埃贡·G·古贝等著,《第四代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高职新方案的评估基本属于该阶段的评估。从这个角度讲,新方案评估己经与国际的新一代评估接轨。作为专家,要迅速实现角色转换,从评判员变为合作者。
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知识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因此,评估专家必须进行现场调研与剖析,通过深度访谈、平等交流,形成“响应式聚焦”,提出改进建议。古贝教授指出:“调查者是人,无法摆脱他们的人性,即他们在做出行动时无法摆脱自身的主观意识,也无法独立于相关人员所显示出的人性。”([美]埃贡·G﹒古贝等著,《第四代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这就要求评估专家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以适应新方案评估的需要。
今后,平台建设的努力方向是达到“五个满意”:一是教职工满意,二是校领导满意,三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满意,四是教育部满意,五是社会有关各方满意。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评估多元主体的满意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搞人民满意的评估。
走访学生寝室(次) |
走访实习点(次) |
参与学生社团文体活动(次) |
参与学生工作有关会议(次) |
其他 (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