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工学结合需要“过五关”

发布日期:2012-05-24    作者:崔发周     来源:     点击:

    实行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转变,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然而,尽管各职业院校投入了很大力量,效果却并不明显。从现实来看有五大障碍亟待攻破。

    一是职教理论创新关。改革需要系统设计,不能仅凭热情和决心,更不能仅靠一线人员的探索和创造。工学结合需要突破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师资模式等许多理论禁区。许多学校以为已经构建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实际上仅仅做了些表面文章。事实上,如果没有职教研究机构和先进职教理论的指导,试图“摸着石头过河”,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发“做中学”的课程,就难以避免失败。

    二是运行机制创新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机制的突破。目前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机构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都是与传统的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内部需要而忽视外部需要,以学校为中心而不是以用人单位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而不是以就业为中心。因此,实现工学结合首先需要建立起行业企业指导机构,重新设计管理机构与制度。

    三是师资建设模式创新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最大弱点不是学历低和实践经验不足,而是缺乏创新能力。目前的职教师资培训以提高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简单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到头来只能是事倍功半。我国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首先应该创新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重新设计职教师资标准,实施国家、省和学校三级教师制度;在政府的主导下,选拔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并热爱职教事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和考核后充实到职业院校,使职业院校真正成为技术服务中心。

    四是教育技术创新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手段,提高了教育效果。工学结合不仅不排斥现代教育技术,相反还要创造出新的教学形态,将“未来的工作”与“今天的学习”相结合,必须考虑到技术发展的需要。当前,国家应支持教育技术装备企业开发一大批模拟实训工艺、模拟车间和模拟工厂,形成校内实训基地以模拟为主、校外实践基地以实境为主的技术环境。

    五是投入模式创新关。近年来中央财政对职教支持的力度较大,对于促进工学结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单靠中央财政投入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投资模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于国家垄断型行业,如石油、电信、铁路等,应该以行业投入为主,建设大型职工培训基地,坚决制止向社会“甩包袱”的做法;对技术密集度较高的大型联合企业,如钢铁冶炼、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航空公司等,主要由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费用,实行企业办学,在企业内部实现工学结合;对于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中小微企业,主要由政府举办公益性职业院校,培养所需实用人才,通过共享型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连续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因而无法采用“休克疗法”。即使已经有了可行的改革思路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时也需要有一个缓冲期,在机构、制度、人员以及物质条件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降低传统模式的惯性,增强对新模式的适应性。在新旧模式转换期,各种观念的相互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清醒的头脑、科学的程序,就有可能半途而废,造成“半拉子工程”。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艰苦的“现场施工”。

 

                            ( 河北省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