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发布日期:2011-04-26    作者:李 进     来源:     点击: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摘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做强高职教育的持续过程。做强高职教育一是强化类型、强调特色。二是强化功能、强调内涵。全面地推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在高职领域充分而个性的展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可以从历史起点、理论起点、策略起点的角度思考,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依据可以从高职教育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与教育发展内部结构优化的匹配、与国际职业教育成熟经验的匹配的角度观照,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由发展基本理念、发展动力机制、发展特定方式、发展结构优化、发展资源配置、发展制度创新、发展理性追求等要素构成。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逻辑起点;现实依据;理论模型

    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整体的教育发展观,也是特定的教育发展战略,它首先纳入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构架,同时又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可持续发展。直接指向高职教育所有学校、所有专业、所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做强高职教育的持续过程。做强高职教育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体现为高职教育的规模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更体现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直接为国家社会经济提供了一线技能型的人力资源支撑。做强高职教育一是强化类型、强调特色;二是强化功能、强调内涵,全面地推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在高职领域充分而个性地展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植根于教育对于社会经济的适应、引领和调节,体现在综合利用教育资源,改善教育发展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平等公正。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满足教育自身发展需要三个发展维度做深人思考。据此,我们从分析逻辑起点和观照现实依据出发,构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

    一、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

    首先,从历史起点看,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一方面当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大量的各行各业的适需技术层面的人才时,同时也迫切需要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时高职教育应运而生,规模扩张成为发展主线;另一方面,当社会经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和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大量高新技术在各生产领域的应用,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有了新的发展:要求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具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高新技术应用能力,懂得更多的国际运行规则,具备更强的国际交流能力。于是,高职教育的内涵提升成为发展主旨;再一方面,高职教育也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就要明确“做强”的地位与作用、功能与目标,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实践路径与政策保障成为发展的导向。

    其次,从理论起点看,对于高职教育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内涵。一方面要回答什么是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高职教育发展不仅在宏观上表现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更在微观上具体表现为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确立和深化学校的数量扩张和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及实训基地的拓展,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结构优化和集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回答高职教育科学发展达成什么。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的目的。从显性的要求看,当然是要提高人的专业技术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中技术能级提升的需求,但这只是人作为“工具”层面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丁“以人为本”,于是,高职教育发展就超越了单纯的学历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被理解为人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人的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和个性自我实现的过程,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把人的发展同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强调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根本目的在于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也即人自身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再一方面,要回答如何科学地发展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要认识高职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以及正确处理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关系的规律。发展理论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区域发展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结合点和落脚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综合社会、经济、教育以及人的发展理论,提炼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素,结合我周不同区域发展的特点与战略,构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指导高职教育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再次,从策略起点看,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策略是高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依据。一方面,从总体上说,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和策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需要教育提高服务国家产业升级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及普及培训学习与文化辐射的能力,高职教育面向社会经济、面向行业就业、面向在职培训。这一教育类型必须瞄准社会经济的生长点并与其相伴生而发展。另一方面,从区域经济拉动上说,高职教育发展可在区域突破,通过先行先试,形成区域特色,不断开拓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东部腾飞战略,在东部腾飞战略中又有珠三角发展战略、长三角发展战略、海西区发展战略、环渤海发展战略,这些都构成了高职教育多元发展态势的区域生态。再一方面,从教育本身推进上说,高职教育发展通过国家和省级的二级示范建设,可促进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二级示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示范院校建设出发,聚焦点在专业课程改革上,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建设,构建国家的资源共享的示范平台以及省市的各具特色的共享示范平台,其目的在于以鲜明的办学理念、鲜明的职业导向、鲜明的办学路径、鲜明的改革举措、鲜明的培养方案、鲜明的管理模式做强高职教育。

      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依据

      首先,高职教育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短缺显现出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扩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日益迫切企业员工从业的国际标准化日益明确,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正在加快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因此,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不足显现出来。抓高职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产业能级、抓社会和谐。这是一种超越教育本身的认识,但并未完全落实了。目前,高职教育已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有效成果,但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战略明确但政策支持尚有缺位,规模扩张迅猛但内涵发展尚不平衡,办学理念确立但面上运作难度不小,优秀学校个案突出但社会总体认可不高。在这一发展阶段,做强高职教育,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良性循环互动尤为重要。

      其次,高职教育发展与教育发展内部结构优化的匹配。一方面,当教育与科技一起被视为促进国家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的双引擎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理论给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那就是必须为更多的人提供高等教育的学习深造机会。就此,高等教育领域内必须实现结构性的变革,社会的人才呈金字塔型,与之相匹配,教育类型也应呈金字塔型。高职教育是基础教育、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链接点,起着启下承上的作用,必须有一定的适度规模,必须有相应的质量要求。任何高等教育机构,给予学生的必然有两条出路:分流就业与回流深造。高职教育就是教育立交桥的不可或缺而又十分重要的中间站,另一方面,当区域发展战略日益凸显其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作用时,教育的区域布局意义也凸显出来:高等教育面向中心城市而后走向农村,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调整与开发,区域高层次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的招生制度改革与就业制度的导向,区域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引导。在这一布局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成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做强高职教育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再次,高职教育发展趋势与国际职业教育成熟经验的匹配。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愿景亟需政策运作。比如,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政府、企业、教育机构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规要求以及税制调节高技能人才就业准入的统筹运作等等。另一方面教育实践既要借鉴国外经验,更要组合国外经验,立足于二次开发,全球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信息显示。高职教育的受益群体越来越形成广谱的优势,因此,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职业功能性以及实施方式的时效性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特色,教育管理的协同化和教育实施的终身化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方向。基于此,做强高职教育必须要有明晰的认知度鲜明的方向感,和谐的节奏感。

      三、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的基本要素

      做强高职教育既是教育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也是教育理论构建和创新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要不断完善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由发展基本理念、发展动力机制、发展特定方式、发展结构优化、发展资源配置、发展制度创新、发展理性追求等要素构成。

    第一,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一方面,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而区域经济是遵循着非均衡的轨迹发展的。因此,高职教育也将通过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手段在明确的分类指导下,以发展求突破,以期与经济社会形成双向适应拉动的态势,直接融人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做强高职教育的目标设定,是通过非均衡的发展途径,达到相对均衡的发展目的。教育均衡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中求均衡,资源配置不仅仅是单线的“锦上添花”,更是要统筹的“雪中送炭”。另一方面,要注重非均衡发展中的增长极(Growth P0le),就经济现象而言,如果存在一个经济集聚发展的区域空间,位于这个区域空间中的某个引领性或推进性的发展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在一个区域空间,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往往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这些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辐射并扩展,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由点而面的关键的拉动作用。教育也有相同的现象,高职教育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增长极。一定意义上,鉴于社会需求的直接性和急迫性,高职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实验区:鉴于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地区高职教育对于地区其他教育而言,可以成为高教强省、高教强市的首选点和增长点;鉴于政府积极引导投人和社会广泛响应支持。国家和省市二级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对于全国高职院校而言,可以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样板和辐射点。

      第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教育的动力机制是系统地综合地起作用的,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发展往往由几组对应的关系相互作用拉动或推动,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高职教育快速反应,高职教育发展愿景与政府政策法规保障,行业质量要求与院校开放办学社会尊重人才尊重技术与院校改革创新。从分析的角度看,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外部拉力有相关的两端,即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能级提升的直接动凼和政府宏观调控与政策导向的主导动因。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行业企业的需求催生高职教育的发展,而政府则根据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水平、区域特点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通过行政调控,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财政投入标准,规范院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和规模,引导高职教育适时对路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内部推力也有相关联的两端,即高职院校为生存而自发应对与为发展而自觉做强的内驱动力和社会重视高职教育与提升高职教育社会地位的感召动力。高职教育首先是作为教育事业而存在的。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各级各类的创新人才。创新企业服务能级提升和新技术开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办好高职教育、做强高职教育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也是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同时,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对接,学校多元化的办学路径与精致化的办学业绩会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赢得社会的赞誉,反过来促进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的积极性。

      第三,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特定方式。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补偿性特征,就是说,高职教育的起点较低,为弥补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以及世界高职教育的差距,在一个时期内采取了急剧的快速的增长方式:当高职教育的增长达到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世界高职教育水平基本相当时,补偿性增长就会逐渐转化为适应性增长,按照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和自身逻辑可持续地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补偿性发展阶段需要过渡性对策.逐步迈向适应性目标。做强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方式.是在补偿性增长的方式下.采取延用适应性增长方式的目标思路,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处理好高职教育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匹配关系.充分考虑区域对于发展程度的经济承受能力.适度超前但不盲目拔高,面向需求但不急功近利.建立人才需求监测预警系统.避免出现投入过度不足、人才结构失衡和人才过剩等现象。二是处理好高职教育数量规模与教学质量的互促关系.加强教学资源的统筹和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的配置,降低稀释效应,最大程度化解质量代价.另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具有后发性特点.就是说.高职教育的起步较晚,但可以具有后发优势。这一优势在于:立足类型教育的改革,实施赶超战略.产生蛙跳效应.特色的类型的赶超战略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可行选择。这一战略的着眼点是做强高职教育.建成一流的高职教育,其路径是融合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充分强调建设主体作用.力求通过学习模仿创新实现追赶目标.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就是后发赶超的典型范例.

      第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结构优化.一方面.就微观层面结构的综合框架.做强高职教育的结构优化是这一类型教育结构的多向优化。(1)高职教育的学校结构,指的是不同办学主体的高职院校之间的匹配.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以及职后教育机构的贯通.高职教育学校结构优化的现实意义在于建立职业教育的立交桥,使这一类型规格的人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合适的时机和节点上分流和深造其调整的相关要素是学程、学历、学力的内涵与形式的衔接和互认。(2)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指的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标准。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现状.决定了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西部等不发达地区.高职教育还要部分承担中专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在上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上的需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已经向四年制乃至七年制规格延伸。(3)高职教育的形式结构.指的是高职各类学校的体系构成。积极推进多元筹资、多元形式办学的公共政策,形成高职教育区域政府公办、行业企业公办、社会力量民办的和谐格局。同时.加强社会高技能人才教育系统的建设,发展多种学习形式.为高技能人才根据不同需要进行继续学习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菜单建立非正规学习成果的正规教育认可制度.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互动发展。(4)高职教育的科类结构,指的是专业覆盖面及其针对性和适应性.学校专业设置首先要明确区域产业需求和专业发展规划,设置的基本原则不是一般地根据学科分类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仅必须适应生产一线新技术应用的需要.而且必须充分考虑国家急需的艰苦行业的专业布局.其关键性的作用是引导学校及时预测人才需求。适时调整号业结构.最终形成合理的各类专业比重,科学地有绩效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宏观方面结构的战略框架.实际上是布局结构问题,涉及两个结构布局:一是区域产业结构布局.高职教育的结构形态必须匹配区域产业发展形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需求。二是区域教育结构布局。高职教育的结构必须形成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区域教育体系,充分明确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和地位.把高职教育的发展放在强国强省的高度、放在区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并上升到法规层面加以框定。同时.要存国家层面整合高职教育的整体职能,使之由结构形态深化为功能形态。高职教育首先是瞄准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其次是瞄准应用型人才规格的.再次是瞄准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提升和技能升级的.同时也是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教育根据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学校与社会形成相互作用结构.区域与区域形成相互作用结构,最终建成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体系.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

      第五,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一方面教育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建立完善的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多元的经费资源筹措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加强投人力度保证规模效益与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国家财政对高职教育投入的主渠道必须强化.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严格按照法定增长并要加强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建立规范的高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改善区域经济非均衡与优秀人才流失的溢出现象公平补偿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投资的教育成本。对于区域性的高职教育尤其要鼓励教育投资的多元化.吸引社会资源的介入配置,健全税收等促进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办高职.倡导校企共建院校系所.做强高职教育的资源配置路径.应是科学的教育评价与科学的拨款机制相结合.教育质量与教育配置相适应.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经费绩效评价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院校而言.必须量人为出按需配置.合理安排经费资源,建设重点突出,配置重在绩效。另一方面.教育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政策导向.加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和师资质量。改革高职招生录取制度.实施单考等措施改变高职院校地缘化、最后批次化的现象.完善奖贷制度解决学生学习后顾之忧,建设社会公共实训中心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分解就业责任吸引优秀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走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道路。政府制定建立高职院校师资标准和评聘系列.其意义在于.社会职业往往表现出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的现象.其中的规律是.职业专业化程度越高.社会地位就越高.也越受社会尊重.高职院校则要与企业共同开拓教师提高双师素质的路径.创造科技开发的平台制定教学科研的激励政策.吸引优秀师资从事高职教育。

      第六.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制度创新是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是达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履行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发展”的历史使命的关键。从操作层面看.对内处理高职院校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外处理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协调、规范高职教育组织的各种行为.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有效地适应环境、提升实力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及运行机制。做强高职教育制度创新的着眼点在于:在管理体制上,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为主、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建立矩阵式的部委办及行业协会的协调制度.组织行业或区域的集团化办学;在运行机制上.政府、社会多元筹资.行业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办学.融合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善就业准人制度:在教学制度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建立职前职后贯通、教育培训一体化的教学体制。另一方面.制度创新要充分重视和发挥高职教育的群团中介组织的协调作用。这些群团中介组织往往带有行业性质和学术性质如全国及各省市的职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等。它们建立了高职院校互动的纽带,建立了高职教育与社会、企业交流合作的大平台.并通过组织条例来协调高职院校之间关系.在一定程度缓冲了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市场之间隔阂.加强了相互沟通相互支撑的关系:高职院校自觉参与其中.也强化了办学自律.从而高起点地规范地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第七.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性追求。一方面高职教育承载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开发人力资源、优化人才竞争素质、提供一线高技能人才保障的重要职能.同时肩负着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推进社会环境和谐优化、传播先进文化理念的神圣使命。高职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源和强大牵引力.逐步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进经济以至整个社会的中心,直至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区域轴心机构”;凭借技术、人才、信息等集聚优势.已逐步成为高新技术的辐射源、技术技能开发创新的策源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依托。高职教育在经济发展领域的价值已得到了有效确认并被寄予更广泛的期望.这就是高职教育追求的经济功能。继而.高职教育以学校作为区域基地.以文化的传递、融合、创新为基础.把传统的当代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学识、技能和品德.使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融入社会.对社会的物质生产、制度建设、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产生积极的广泛的影响,并在社会发展中.尤其在一个地区一所高职的特定区域背景下.承载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辐射的重要任务.这就是高职教育追求的文化功能。进而,高职教育作为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工具.以大学殿堂和行业企业零距离的对接优势.在传播和培育人们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时代新风中发挥更为重要的功能.这就是高职教育追求的更为深化的政治功能。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在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使命中扮演着重耍角色做强高职教育将有效地提高和显示高等教育的职能效益。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目标也是人它的使命就是使每一个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离开了人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如联合同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所说的.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予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予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我们在强调高职教育的理性追求时应该牢记这一深刻的思想.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发展速度可以有快有慢.发展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但发展没有止境.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1]罗正英,彭  磊增长极与区域妊济增长的外向带动[J]江南大学学报2003(02)

   [2]刘芹茂,扬  东建立我国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J]教育与经济1992(04)

   [3]房剑森论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偿性增长[J]高等教育研究,1996(04)

   [4]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m较优势战略[J]江汉论坛,2002(09)

   [5]朱国仁从高技职能发挥的角度论我目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与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98(02)

   [6]刘宛晨周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1)

   [7]赵发旗高等教育制虚创新与高等教育发展[J]高教论坛,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