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警惕四种不良倾向制约高职发展

发布日期:2011-11-29    作者:吴一鸣     来源:     点击:

 

(安徽省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高职教育正在全面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共性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由“单打独干”向合作办学转变。通过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以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探索和创新为引领,高职教育在办学内涵上得到提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也深入向前推进。但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在高职院校梯队化格局初现的发展大局中,在生源危机显现高职面临重新洗牌的现实境地中,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有四种不利“倾向”亟需高度重视并着力化解。

    一是院校办学上的浮躁化。十多年来,高职教育规模几乎是几何级增长,这使得当初从中专学校合并升格、成人院校改制等转型而来的众多高职院校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直接受益者。千余所高职院校中,在校生规模超万人的已不鲜见。从积极意义上看,这种规模扩张过程,稳固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全面彰显了其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作用。但这种政策主导的规模扩张,让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浮躁化倾向:在专业设置上贪大求全,难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课程体系上生搬硬套,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现实需求;在人才培养上急功近利,有意无意地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追求高学历高职称,有意无意地忽视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的适应性;在干部队伍上速度冒进,行政化乃至官僚化趋势表现得愈发明显;在校区建设上求大求新,有意无意地忽视校园内涵建设,等等。这种浮躁化倾向,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的重要障碍甚至是首要障碍。

    二是人才培养上的功利性。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也是关于高职教育定位最权威的政策表述。但综观近年来高职教育总体发展情况,有一种现象比较突出,就是对“以服务为宗旨”强调不够,而对“以就业为导向”则过分强调。分析其原因,大概是因为高职教育自身实力所限,暂时的确在服务技能型人才成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难有很大作为且难见成效,而在毕业生就业上既有一种天然的先天优势,且可以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材料。在办学中,虽然有不少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作出了很多探索也富有成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但放眼全国高职院校,过分专注于“以就业为导向”,只是把自身当作高技能人才甚至只是专科学历持证者的“制造工厂”,却是普遍存在。比如说,不分专业地追求实践教学占一半,不讲实效地追求面上光的校企合作,不负责任地追求形式上的顶岗实习,不择方法地追求泡沫般的虚高就业率,等等。功利性色彩太浓,是不能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更不能办好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高职教育。

    三是发展理念上的虚无化。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定位于职业教育的引领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枢,对高职教育发展强调要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提出要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对发展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但高职教育如何与区域发展对接?如何与行业企业对接?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果?理念支撑、政策引导、措施支持则难尽人意。虽然部分地区、部分院校在实践中的创新探索成效非常明显,比如说天津等地职业教育园区化模式、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等。但个案不能代表全部,就高职教育整体发展而言,这些地区、院校的发展只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而且其理念本身也还需要一个积淀过程,不一定都能在全国推而广之。而现在对这些发展模式进行简单复制的现象则非常普遍,甚至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各省示范高职院校的申报文本中,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简单雷同也比比皆是。不顾区域发展需求、不顾院校发展实际,单纯地简单模仿他人,缺少改革与创新的勇气和行动,只能让高职教育发展理念走向虚无化。

    四是资源利用上的低效性。高职教育是公认的高投入教育类型。在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求在资源配置上均衡合理,另一方面则要求资源集约利用。从现状看,教育主管部门在高职办学资源配置上非常重视均衡合理,并通过院校设置布局和示范建设进行引导,基本形成了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但在资源集约利用上,还远谈不上高效。首先是高职教育的院校类型众多,有政府举办、行业举办、企业举办等,区域壁垒、行业壁垒严重限制了资源的集约利用。其次是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广泛意义上的深度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拓展,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在“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的资源整合共享上尚有巨大空间。再其次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政出多门,高职与中职之间缺少直接的利害关系,在实质性衔接上难以形成足够的动力,这使得各级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在投向职业教育时成为“撒胡椒面”,甚至导致在争取各类项目支持上形成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的非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