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高职院校应加强文化软环境建设

发布日期:2010-06-03    作者:     来源:     点击:

九江职业大学校长 卢志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日益突出,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正在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由此,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训设施、评价标准等都必须贴近市场,学校文化也呈现出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新趋势。

    九江职业大学5年发展之路,经历了两次合并和两次院系部大的结构调整,如何从中提炼和总结出有鲜明职业大学特点的校园文化?在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很多企业不仅看重学生的学历,更看重学生的能力。他们需要的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下能够在基层,上能够搞管理,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又善于做实际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为此,学校提出“博学多能、厚德笃行”的校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更注重学生的品行教育,以品行教育立身,铸就终身发展的核心优势。

    几年来,学校将品行教育放在学生成长的首要位置,纳入思政教育的课堂,着力构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健康发展、终身发展的核心要素。

    基于这样的理念,学校形成了具有独有特色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即构筑学生思政工作网络体系,“思政工作三进宿舍”,贯穿“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实施“学生德育导师制”,突出“文明诚信主题教育”,落实“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方案”,强调思政教育的“五个结合”等。这些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理论、爱国、集体、民族精神、道德、法制、人文、科学等方面,明确的导向性、有效的针对性让学生在品行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感染与熏陶,从而产生自主自觉意识,也实现了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质的观念转变。

    在品行教育中,学校注重思政课堂这个主阵地,在强化抓好课堂常规教学、完成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新思考,从单一的课堂教学逐步转向多元、多途径的开放式教学。同时,学校领导也以不同的方式走进学生的思政课堂,直接进行学生品行教育的指导与实践。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外,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富有情趣、贴近学生的文化内容引进到校园文化中来,有的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如学生社团组织的“向东爱心家教协会”、“主持人风采大赛”、“晨燕文学社”、“祥鹤记者团”、广播站、班刊“新语丝”,学校田径运动会及各种球类竞赛,学生业余党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校学术交流平台“濂溪讲堂”、学生毕业晚会、全校唱响红歌大合唱比赛、学生辩论赛、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学生礼仪队、学校艺术团,等等。这些品牌已经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必将成为学生感受职业大学文化生活的美好回忆。

    在注重品行教育的同时,学校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使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因此,职业大学不能与职业岗位脱节,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色所在。为此,学校特别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不同专业的技能培养需要,抓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课程与技能结合、课程与岗位结合)、双证并举(毕业证与职业技能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找准定位,把握良好的就业心态,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通过讲座、报告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邀请优秀毕业生、知名人士、企业高层领导等,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形势教育,调整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积极倡导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循序渐进就业创业观,实事求是地按照能力和需要就业。

    文化是校园的软环境,良好的软环境建设能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提升人的素质。它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一所职业学校的灵魂,最能体现一所职业学校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职业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构建起来的,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实践、去行动才行。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迁,比之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更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创设富有高职院校特点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只有这样,高等职业院校才能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