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动力机制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6-02-28    作者:     来源:     点击:

                               刘仕昌                    陈鹏

                         宜春学院高安校区    宜春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的创新工作之一就是校企深度合作,以求培养创新性可塑人才做准备,开拓新型教育发展之路[1]。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和学术界的广泛共识,在理论研究方面和实践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然而,由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度不高,消极地进行合作,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大都流于“握握手”、“签签协议”、“挂挂牌”表面形式,至今仍是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阶段。因此,要突破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松散型合作瓶颈,走向深层次的深度合作模式,如何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动力机制是问题的实质与关键。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主体关系及其动因

()校企深度合作主体关系分析

高职院校通常都是以与企业合作作为经营主体,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现对方的利益,保持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关系是合作的基础,也是深化的奠基,双方努力达成相互扶持、相互牵制、密切的合作关系。当然,除了与企业合作之外,校企合作关系还涉及与政府的合作。企业与院校的合作从客观的角度体现出教育与企业关系的紧密性,双方必须遵守彼此的合作关系,这样双方才能尽最大可能挖掘出自身的作用,相互配合,实现双方愉快合作的美好愿望。从高职院校的方面看,学校应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综合实力,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校园环境,举办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出多元化的优秀人才,让学校的办学策略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与改进,并且,在企业的基础上完善办学规划,使高职院校更加符合外部条件的发展要求。另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应该配合企业成立专业课程,建立相关的职业咨询中心,创新培养新型人才教育方式,将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这些举措会使学校适应其内部发展变化。

校企合作的主角就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的重要性表现在其不可替代性,成为校企深度合作重要的创新动力因素。但是,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进程中,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目的意愿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当出现这种状况时,政府职能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政府的职能就是在两者关系中进行协调、沟通,由此而体现出校企深度合作中包括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等三个主体。校企深度合作进程不仅是这三类主体的实现自身作用,并且这三者通过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来调整彼此关系与结构,共同推动合作的和谐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每一主体,主体会伴随着推进或牵制。

()校企深度合作动因分析

高职院校、企业、政府分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力量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其三者互相推动或控制的关系。校企深度合作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校企双方共同持有的动力因素;高职院校需要从企业获取的动力因素;企业从高职院校中获取的动力因素;政府的动力因素。

校企双方共有的动力因素包括政策因素、利益因素、竞争因素等,其中,利益因素是主要因素。高职院校寻求与企业合作的动力因素包括学校发展的需要、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办学资金的需要、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其中,学校发展的需求是主要因素。企业寻求合作的因素包括经济利益因素、政府推动因素、人才驱动因素、科技驱动因素,其中,经济利益驱动是企业参与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因素。政府在深度合作中发挥的作用:在宏观环境的角度来看,政府为校企的深度合作创造了发展平台,并且不断地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双方提供对应的发展政策,以保证双方和谐稳定发展;从微观环境的角度来看,政府职能所扮演的角色是校企合作的环境创造者和资源提供者,把握校企深度合作的风险机制,协调双方的资源分配,并且提供一些可利用的政策要求,涉及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流动等相关法律条款,政府在深度合作获得的收益是指双方合作获得所需要缴纳的税务,促进市场经济的新发展。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让学生直接获得实习机会,提高其就业的可能性,并且帮助政府负担了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政府的真实职能就是扮演一个调解的作用,作为合作的沟通者是必须存在的重要动力因素。

二、校企深度合作动力机制构建

()校企深度合作的内涵

校企深度合作主要是培养新型人才、研发新技术与参与社会服务等工作内容。校企合作伙伴以双方的利益为共同的合作愿望,在企业与学校之间达成资源共享、协调双方互占优势,建设有质量的教师队伍,让文化与课程共同成长,教学与环境不断进行优化,严格规划双方的合作内容与前景,合作双方都应该全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一起实现合作共赢,一起面过合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建设。让深度合作的结果满足每一个主体的需求,为各自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校企深度合作动力机制构建

从校企深度合作的大学和政府这两个主体不变,若把产业和企业这两个主体分别注入大学和政府的主体,就形成了差距很大的两大类主体[2]。即使这两类主体的内容不一样,在深度合作的进程中扮演角色的重要程度也不一样,但是大学、企业、政府这三个主体的合作关系层次还是一样的,所以,高校、企业、政府的主体线应该作为深度合作的重要发展主体,以便于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共同发展。校企深度合作是高校发展的最正确选择,它既符合高校教育的特征,又使高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科学的角度上建设一条合理的校企深度合作之路,促进政府、高校、企业这三个主体的共同合作关系,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可塑性人才,让高校和企业都能实现各自的利益需求,推动双方合作的新进程,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个主体的不懈努力,让校企深度合作更加放光彩。

校企深度合作动力机制是描述通过校企双方共同进步的关系建立一些管理机制,包括利益驱动机制、政策驱动机制、人才驱动机制、保障驱动机制等,形成互相管理、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结构。利益驱动机制主要是把握企业风险,在成本方面进行压缩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利用低成本的优势抢占市场,其发挥的职能是节省更多的经费。政府驱动机制是政府出面调解市场,向双方提供更多的优惠制度来吸引双方的合作。人才驱动机制是指高校负责人才培养、向企业输送可塑性人才。企业则是利用短时间内塑造具有价值性的人才,让人才成为企业的后备力量,强化企业的综合实力,力争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校企深度合作给高职院校带来一定的益处,高职院校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费进行科学研究和专业规划,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保障驱动机制是建立相关企业深度合作法律机制以保障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等三大主体的顺利合作,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三个主体的运作行为。

三、基于动力机制的校企深度合作实索与践探

()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机电工程系校企深度合作的困惑

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机电工程系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困惑:

1.学校主体模式的困惑。鉴于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的诸多弊病,如何寻求探索一种使政府、企业、学校、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新模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摆脱以学校为主体的合作模式的困境。

2.层次突破的困惑。我系校企合作经历了十年的探索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上仍然处于浅层次、低水平、低效益、松散型的初级合作模式阶段,如何摆脱低层次校企合作的困境,推进高层次的校企深度合作发展,把校企合作推向高级合作模式阶段,成为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机电工程系的困惑之二。

3.传统模式的困惑。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机电工程系在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深受传统合作模式困扰,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校的责任非常重大,担负着众多的角色。学校在校企中的职能涉及组织、策划、实施等环节。在没有进行合作之前,学校要向学生提供专业,并且要以学生长远发展为重点考虑内容为其提供可信赖具有发展性工作单位,在联系合作单位的同时必然要经过严谨的考虑和长远的打算,深度考察企业和有关部门的发展方向,让双方工作在和谐、稳定的状态下发展。当然,学生的利益也应该放在计划之内,不仅在工资上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要在能力上塑造他们,为企业和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认真敲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规划,保证双方实现各自的意愿,重点在规划中说明待遇、人才选拔、人才培养质量等相关问题,以避免突发情况的发生。传统合作模式弊病的根源在于合作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缺少中介机构的介入与服务等。这样的关系使得双方合作关系没有保障、不持久,而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权责不明确,不利于校企合作深入健康地发展。

4.基础薄弱的困惑。建系时间短,基础薄弱,软件、硬件还处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办学基础还有待提高。

5.校企双方利益的冲突。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双方在利益上时有矛盾与冲撞,但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学校为企业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成为推动企业经济利益的潜在动力。因此,如何寻找适合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和“结合部位”,主动推动与企业的合作,成为解决双方利益冲突的关键。

6.企业积极性不高。从这一大类的主体上进行分析,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合作,大型企业尤为严重,甚至一些企业名不副实,只是表面和形式上合作。

7.内涵认识的困惑。校企合作的实质内涵和最终目标不是企业给学校投入资金、设备的多少,而是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其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8.思想观念的陈旧与保守。由于受校企合作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机电工程系教师的思想观念仍然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单一、单向教学模式束缚。在推进以学校、教师、教室为单一中心向以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教室与工厂为双重、双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实际行动滞后。在学校把只有学生单一学习理论知识的教室改造成为具有理论与实践并用的工厂型教室时,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成为最大阻力,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机电工程系在改造教室、“敲墙运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映的是教师思想观念的陈旧与保守。

()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机电工程系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机电工程系建系比较晚,学生规模不大,师资、设备也相对薄弱,学生实训基地建设完全依靠学校不可能也不现实。依靠政府,政府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依靠企业,以企业为主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缺乏主导权,教学与生产难以真正对接。首先,顶岗实训企业散乱,学生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出入,导致学生过于分散,不能对学生进行统一化教育,使得学生的能力水平很难提高,并且企业的负担也随之加重,在学生和生产的双重压力下,最终导致很多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从事与专业不对口且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校企只有互惠互利,才能实现企业也举步维艰,并且企业师傅由于自身的工作量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协调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政府的调控扮演着重要角色[3]。在机电工程系的实训基地建设上,高安市工业园管委会、高安市建筑陶瓷产业园管委会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园区管委会的主持下,成立了有学校、企业、政府领导参加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等,签署了具体的合作协议;出台了企业兼职教师鼓励政策,解决了生产一线工程师、技师走进课堂难的问题;鼓励企业参与课程教学大纲撰写、专业培养人才的创新方案,具体实施在各个环节,履行学生实习工作的计划与协议,可依照企业奖罚制度进行奖惩;统筹土管、资源部门,联合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

从企业的利益考虑,学校如何吸引企业参与深度合作进行了有益尝试。一是切实让利企业,免费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图书资料查阅服务;在仪器设备使用,大礼堂、运动场、实训车间等场地租金和水、电费方面给予企业优惠,并提供吃、住、培训等一体服务,大大减少企业实际问题。学校向学生提供专业技术性指导,并且企业拥有优先使用权,共同研究申报,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改良生产工艺等。

从我系的利益考虑,进行合作的企业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与我系专业对口;实训工作岗位无毒无危险;同意并有能力满足系实训教学要求;实训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