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发布日期:2011-10-12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了贯彻《陕西省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实施意见》,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院办学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绩

    1.学院实现了实质性整合。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院加快校区资产置换,果断实施“三校迁渭”、“四校合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内设机构,推行院系二级管理,实现了全院统一人事调配,统一教学安排,统一财务收支,统一资源配置,统一福利待遇标准。

    2.新校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新校区526亩土地征用、项目立项、环境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新校区建设工程被列入市“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十一五”末完成一期主体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达10.4万平方米。

    3.专业建设初具规模。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设置和建设,初步确立了医药、护理、师范、农林、经管、工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学院拥有大专专业26个,6个院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

    4.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末教职工总数724人,专任教师394人,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104人;“双师型”教师102人;研究生学历(学位)82人;省级教学能手、先进教育工作者、市级以上科技拔尖人才21人。

    5.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大趋势,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开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初步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6.科研工作步入正轨。成立了院、系两级学术委员会,健全了院、系、教学研究室三级科研机构,出台了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院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教研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创刊出版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五年中出版教材14部,参与市级以上科研教研课题9项。2009年科研教研成果奖励188项;2010年科研教研成果奖励150项。

    7.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末,学院以高职专科生为主,在校生规模达7238人;成人学历教育近1000人,各类培训年均达2000人。招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毕业生连续五年综合就业率巩固在90%以上。

    8.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院获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子项目;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行业开展合作,初步完善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图书由34.4万册增加到41.3万册,计算机由730台增加到830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1783万元增加到2937万元。

    9.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学院2009年度、2010年度连续两年目标责任考核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良好等次。高新校区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系统2009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创佳评差”最佳单位;学院团委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2010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最佳单位”。2010年度学院获得全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获得全省高校类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学院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二)“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十一五”的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学院奠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学院步入了全面提升、特色发展、赶超崛起的重要阶段。

    “十二五”时期,学院面临的机遇:一是我国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高职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要求是: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职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面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为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面对“走出去”国家战略,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融入其中,伴随产业企业走向世界。二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规划为学院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未来十年,我省把建设西部强省作为战略目标,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以及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战略实施的新形势下,教育对于我省实现经济转型、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将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做强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重要发展思路,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作为发展主题,对我院今后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时期,学院面临的挑战:一是新校区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资金不足。二是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压力不小,跻身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争创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争取举办本科高职教育专业的目标任务更是艰巨。三是大幅提升师资队伍学历、“双师型”教师比例面临严峻考验。四是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研、文化建设、对外合作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信心,鼓舞干劲,创新发展,在机遇中寻找出路,在挑战中实现突破,全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跨越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以校地联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办学模式,全方位为地方、为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秉持“和谐建院、质量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的办学理念,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引领,“双师型”队伍建设为关键,教学基础建设为重点,党的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为保障,人才培养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二)发展战略

    1.坚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以数量保障为基础,以专业带头人为重点,内培外引相结合,加快引进,着力培养,优化结构,造就职业教育名师。

    2.坚持实施特色兴院战略。专业主导,内涵取胜,特色发展。重构和加强有潜力传统基础专业,做大核心特色专业,做强骨干支撑专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和应用性强的专业。彰显传统优势、区位优势和职业教育类别优势。

    3.坚持实施多元发展战略。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形成“地方政府主导、学院主体、校地联动、企业参与、行业指导”的多元办学格局。

    4.坚持实施强项带动战略。以深度融合、新校区建设、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创建省级示范和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举办本科高职教育专业等为项目支撑,带动提升学院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学院的发展目标是:顺利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跻身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争创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争取举办本科高职教育专业。

    第一步,夯实基础阶段。从2011年--2012年,按照“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完善机制、扩大规模、促进发展”的思路,在实现高起点整合和高职管理模式转型的基础上,2011年确保顺利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年全面完成新校区建设,启动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工作。

    第二步,提升水平阶段。从2013年--2014年,按照“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彰显优势、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思路,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优势专业,推进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改革,增强教研科研实力,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形成鲜明办学特色。实现跻身省级示范性高职行列目标,向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迈进。

    第三步,打造品牌阶段。从2015年开始,按照“突出创新、强化特色、全面提高、追求卓越”的思路,通过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取得一批产学紧密结合的科研成果,形成富有职教特色的文化建设品牌,实现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文化引领全方位高水准为地方、行业服务,全面彰显特色优势,扩大办学影响,并创造条件,争创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争取举办本科高职教育专业。

三、主要任务

    (一)办学规模

    在稳步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全日制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2012年在校生规模接近万人;2014年在校生规模突破万人;2015年在校生规模稳定在万人以上。积极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拓宽各类技能岗位培训,年培训业务量达3000人次以上,“十二五”末成人学历教育规模稳定在3500人左右。

    (二)基本建设

    新校区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总投资3.8亿元。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投资1.8亿元,于2011年投入使用,硬件建设达到或超过高职院校评估标准。二期工程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投资2亿元,2012年交付使用,硬件建设达到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标准。

    (三)教育教学改革

    围绕人才培养工作,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核心,科学谋划专业发展,加快课程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切实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

    1.专业改革和建设。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前2年完成学院专业建设构架,后3年建立起若干个专业群,并将专业群中核心专业建设成省级以上重点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在医护方向以护理系、医药学系为基础构建医护类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努力把医护类专业建成优势专业;在农林方向以畜牧兽医系、园林园艺系为支撑构建农林类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努力把畜牧农林类专业建成特色专业;在工学方向以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为主体构建电子、建筑、汽修类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努力将其建成品牌专业;在经济、教育方向以经济管理系、师范教育系为骨干构建经济类、教育类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努力把师范、经管类专业建成亮点专业。优先支持特色鲜明、办学水平高、就业前景广的专业,积极改造传统专业,大力扶持新兴专业,以每年新设2—3个专业的发展速度,使学院专业设置总数达到并稳定在40个以上。到“十二五”末,建成6个省级、国家级重点专业,16个院级重点专业。

    2.课程改革与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组织专家学者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教师编写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体现教改成果校本教材,加大教育软件和教学课件等教育资源的研发力度,增加选修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各级精品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网上教学。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凸显启发式、问题讨论式、案例研究式、工学交替式、任务驱动式、项目导向式、顶岗实习式等教学方法,完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确保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和课程建设水平。到“十二五”末,建成院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5门;完成院级精品教材12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5部。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工学交替为途径,理论教学与职场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任务驱动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健全人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确保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95%以上。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行业企业满意程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4.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体现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兼顾适应性”的建设原则,完成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子项目工程,完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完成医学教学实训楼、师范农学教学实训楼、工学教学实训楼、综合教学实训楼等配套设施建设,组建学院附属医院,健全现有专业和新设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根据教学、科研需要充实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争创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二五”末,教学计算机数量达到1000台,现代化专业教室、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接近260个,馆藏图书达到8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少于5000万元,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全满足教学、科研、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需要。

    (四)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团队建设和骨干名师培养,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专兼结构、职称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努力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2011年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标准;2014年达到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建设项目评审标准。到2015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550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比例达到30%;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达到5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

    (五)学生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全面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要求,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工作中要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引领,以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和日常管理为重点,以党建、团建、业余党校、各种主题教育、各类科技文艺体育活动等为载体,不断加强学生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突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进一步做好奖助学金发放和助学贷款工作,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创设勤工俭学岗位,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渠道,维护好、发展好、保护好学生的权益。

    (六)招生就业工作

    坚持“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的科学发展思路,树立“出口畅、进口旺”的招生就业理念,统筹协调招生、教学、就业三者关系,努力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十二五期间,我省试行普通本科高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入学考试,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优势,又要克服高中生源明显下降的不利因素,切实加强招生队伍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落实招生、就业目标责任制。要在增强职教吸引力、提高用人单位满意率、加强校企合作上有突破,确保学院在校生规模目标的实现;毕业生年底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

    (七)科研工作

    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充分发挥院、系(部)、教学研究室科研机构作用,整合科研资源,增强科研意识,健全科研制度,培育科研队伍,加强学术交流,参与课题攻关,促进成果转化,努力提高我院科研整体实力和科研管理水平。“十二五”期间,在学术成果方面,定期出版学报专刊,扩大学报影响;确保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论文120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占比12%以上。在科研课题研究方面,完成院级科研课题50项,承担市级科研课题15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在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方面,推出省级教学名师、市级以上科技拔尖人才20名,建成30个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创新团队。在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坚和联合研发上要有新突破。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八)培训与成教工作

    加强培训、成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培训、成教管理体制和收益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培训、成教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不断创新发展和提升水平,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构建起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十二五”期间,要在巩固已有继续教育和培训项目基础上,深化联合办学机制,拓宽培训业务项目,加强各类考点建设,健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提高成教、培训质量,并积极探索社区教育、闲暇教育、老年教育等发展新模式,适时成立地方或行业职教集团,发展学院独立自主的成人继续教育,确保培训和成人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

   (九)对外交流与合作

    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在联合办学、科技研发、学术交流、学者互访、学生交换、人员培训、人才培养、产学结合等方面的深层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形成交流合作有效机制,提升交流合作水平,推动学院发展。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友谊和了解,扩大学院办学影响。做好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工作。抓好海内外各类捐赠援助工作。适时发展留学生教育。

   (十)后勤保障工作

    深化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后勤保障体系。以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和谐校园为目标,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倡低碳生活,优化美化校园环境。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科学经营,强化服务,严把饮食卫生安全质量关,发挥好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十二五”期间,建立省级标准化学生食堂和省级标准化学生公寓,实现新老校区物业化管理。

    (十一)安全稳定工作

    围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幸福校园创建工作,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增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能力。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和措施,落实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机制,确保师生人身和学校财产安全。加强课堂、讲座、网站、院报管理,扩大正面宣传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推行党务公开、院务公开,切实解决好校区资产置换后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安居、搬迁工程,确保教职工福利、待遇与社会发展、办学效益同步增长。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思想、文化引领

    1.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落实高校党的建设任务,为促进学院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建设学习型学院,努力营造人人学习、争优创先浓厚氛围,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力破除制约学院发展的思想障碍,以思想解放、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传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全面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努力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引导和激励师生员工不断进取,不懈奋斗,促进学院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1.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及学术带头人在治校治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起全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依法治校、民主参与、科学决策、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和划分学院和系部的管理职能,完善系部组织机构。成立二级学院,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强化系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充分发挥系部办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院级宏观调控,强化目标管理,建立层次清晰、职责明确、责权统一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

    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岗位编制管理,严格岗位目标考核,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制。创新用人机制,实行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形成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强化教师身份,落实岗位待遇,妥善解决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严格执行《学院人员编制管理办法》,编内进人应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编外进人严格控制,聘用紧缺人才,执行协议用人制度。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规范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聘用教师和聘用行管人员逐步采取人事代理制、课时制等多种用工形式;建立科研教研立项资助制度和成果奖励制度;大力表彰奖励各方面涌现出的典型、模范。

    5.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开源节流,厉行节约。树立学院经营理念,进一步加强财务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审计,规范财经行为;落实财务报告制度,定期向党委会议和教代会报告财务运转情况;建立健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加强学院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扎实做好迎评促建工作。全体师生员工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对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标准,按照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与责任,认真做好迎评促建工作,切实加强学院软、硬实力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评估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并创造条件,于“十二五”后期,使学院综合实力达到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标准。

    2.发挥学院专业建设的主导作用和系部专业建设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学研究室在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的重要作用,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的建设。每个系至少拥有2—3个有发展潜力、人才需求稳定、特色明显的主干专业,并努力建成院级和省级重点专业;已确立的省级重点专业,要做优做强,争取申报国家级重点专业。学院每年组织一次院级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申报和评选工作,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申报省级以上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

    3.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的组织领导机构,全面规划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作。着力对现有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进行优化整合;重点扶持学院主干专业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加大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力度。大力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企业实际生产任务引入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构建起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4.加快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门户网站建设为重点,加快学院网络中心改造升级。以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网络精品课程和课件为重点,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院级领导主管下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期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专题会,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和政策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2.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办法,制定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严把新进教师录用关。五年内,争取使所有中青年骨干教师都有接受国家高职培训基地或高校举办的中、短期技能培训的经历;通过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和有计划的在职研修,使学院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大幅提升;通过聘请专家学者、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计划,承担部分教学科研实训任务,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3.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步伐。认真执行有关“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政策。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和生产服务第一线挂职、顶岗,参加实践锻炼,提高“双师”素质;支持并资助教师参与产学研基地的技术服务或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参加院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积累生产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参加操作技能、考评员等相关技能的培训考核,取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利用政策导向,注重从企业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对获取“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五)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确保学院建设持续发展

    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以务实的精神和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各级政府在资金、项目、政策上对学院建设发展大力支持,力争行政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用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关项目和扶持政策。

    2.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放办学,建立行业、企业、学院共同参与机制,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为突破,建设多元化办学体制,广泛吸引行业、企业投资。

    3.适度利用银行贷款。充分利用国家、省以奖代拨、财政贴息、贷款担保等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优惠政策,建立良好的校、银合作关系,适度负债,控制风险,利用好银行贷款。

    4.挖掘学院自身潜力。充分利用学院办学优势,扩大生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增加办学收入;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开展技术服务,盘活和发展校办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资金筹措能力;进一步加强资产和财务管理,通过校区资产置换、管理创新、增收节支等途径,充实建设资本,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附件:“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监测指标

 


 

“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监测指标

项目

子项目

十一五末

年均变化量

变化总量

十二五末

办学规模

在校生学历教育

7328

534人以上

2672人以上

10000人以上

成人学历教育

1000

500

2500

3500

各类培训

10000

1000

5000

15000

基本建设

投资

1.8亿

4000

2亿

3.8亿

建筑面积

10.4万平方米

1.42万平方米

7.1万平方米

17.5万平方米

教学设备

图书馆

41.3万册

7.74万册

38.7万册

80万册

计算机台数

830

34

170

1000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2793万元

441.2万元

2207万元

5000万元

专业建设

大专专业设置

26

3

14

40

重点专业

6个院级

2个省级

2个院级,1个省级、国家级

10个院级,4个省级、国家级

16个院级,6个省级、国家级

课程改革

精品课程

院级4门,省级以上1

院级20门,省级以上5

院级20门,省级以上5

教材

14部(未分院级、省部级)

4部(其中省部级1部)

17部(其中省部级5部)

31

科研教研

学术论文

900

60

300

1200

科研项目

市级以上9

院级10项,市级以上5

院级50项,市级以上25

院级50、市级以上34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数

394

31

156

550人(生师18:1

研究生学历(学位)

82

39

193

275人(50%

双师型教师

102

68

338

440人(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