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评估

省级示范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评估 >> 省级示范建设 >> 正文

中医学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发布日期:2016-03-10    作者:     来源:     点击:

1 校院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1.1 成立中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成立由医学院院长、专业带头人、教授、医院专家组成的中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指导和评价,负责制定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方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并上报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审定。

1.2 建立健全校院合作相关制度

完善《中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专业教师顶岗实践管理办法》《学生见习管理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实习鉴定管理规定》等配套制度(见表2-1),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明确医院和学院的职责和义务,解决兼职教师聘用、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见习实习和就业等问题,为“医教融合”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提供保证,全面推进学校和医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机制建设,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校院合作制度建设

项目

制度

措施

责任单位

医院参与教学

1.中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例会制度。

2.实习指导教师职责。

3.校院合作教材建设及管理办法。

4.校院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1.调研、论证。

2.制定相关制度。

3.理事会例会、审定制度,决定校院合作重大事项。

4.医院安排实习带教教师、选派优秀中医专家参加教材编写。

5.召开校院合作联系会议,研究医院参与教学工作的事宜。

合作医院

医学院

兼职教师聘任

1.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

2.兼职教师课时津贴分配管理办法。

3.兼职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实施细则。

4.优秀带教教师评选办法。

5.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成果奖励暂行办法。

1.调研、论证。

2.制定相关制度。

3.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

4.安排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

5.期末根据规定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考核。

6.按考核成绩发放课时津贴。

合作医院

医学院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校院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若干规定。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4.实训基地管理办法。

1.调研、论证。

2.制定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

3.校院双方履行各自职责,按标准建设实训基地。

4.实训基地正常运行及管理。

合作医院

医学院

学生

实习

见习

就业

1.校院合作协议。

2.学生实习管理办法。

3.学生见习管理制度。

4.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1.调研、论证。

2.制定相关制度。

3.学生实习、见习工作安排及实施。

4.合作医院对毕业生实习、见习、就业,优先选择、优先安排。

5.对毕业生跟踪调查。

合作医院

医学院

1.3 实行校院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医学院每年主办1次校院合作联席会议,与医院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学生见习实习的管理、临床教学教师遴选、兼职教师考核、专任教师顶岗实践等事项,加强校院双方师资的互聘与互通。

1.4 建立双师互聘互动交流机制

以渭南市中医医院、渭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这两所附属医院作为深度合作单位,在两所附属医院分别成立临床教务科,由医院指派专人负责,作为学院临床教学管理机构,负责临床教学的组织、协调、实施。学院教师聘任到附属医院作为医师参加临床工作,附属医院临床医师聘任到学院作为兼职教师参加教学工作;学院临床教研室主任聘任到附属医院担任科室副主任接受临床锻炼,医院科室主任聘任到学院担任教研室副主任接受教学锻炼;其余教师和医师依此互动交流,共同承担相应的临床和教学工作。临床教务科既有管理兼职教师的职能,又有管理见习、实习学生的职能。通过临床教务科的高效运作,最终达到“医教融合”的目标。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 建设任务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在中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医教融合,分段共育”的“二段三阶四梯”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1 

 

 

 

 

 

 

 

 

 

 

 

 

 

 

 

 

     

2-1 “医教融合,分段共育二段三阶四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医教融合”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医疗单位和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相互合作、共育人才,突出“双主体”培养;二是指教师从教兼从医,医生从医兼从教,强调双师素质要求;三是指学生学校理论学习和医院医疗实践相结合,注重理实并重、理实一体。

“分段共育”是在“医教融合”的基础上,将三年学制分成校内学习和医院实践两个阶段,分别由学校和医院两个主体来组织实施,共同培育中医人才。

“二段三阶四梯”指二个阶段、三个台阶,四个梯度。

“二段”是指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学校教育和医院临床实践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为前2年,以学校教育为主;第二阶段为后1年,以医院实践为主。

“三阶”是指将3年的学习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兼实验实训、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和见习、跟师学习与毕业实习3个台阶,在职业技能上一阶比一阶要求高,实现3年实践教学有序提升不间断。

第一台阶:通用能力培养(第一、二学期)。重点为基础理论与诊断技能训练,初步培养中医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了解医院工作环境,了解中医诊疗工作流程。

第二台阶:职业能力培养(第三、四学期),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初步临床实践能力。根据学生职业取向和中医学专业岗位需求,通过职业方向能力课程,以学校和医院为双主体,理论与实践并重,侧重实践教学,通过医院见习和指导教师的临床带教,对学生按不同职业方向实施职业方向能力培养。此阶段前半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后半段主要在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临床以边学边见习的方式进行。

第三台阶:职业能力强化(第五、六学期),重点为临床综合诊疗能力提升。此阶段在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以实习的方式进行,在中医特色专科跟师学习。系统培养城乡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基本诊疗能力,危急重症的基本处置能力;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专科特长,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达到合格水平。具备基层助理中医师扎实的专业素质、良好的技能和职业道德。

“四梯”是指通过基础理论系统学习、校内中医诊疗实训、医院临床学习见习、中医传承教育与毕业实习4个梯度,层层推进,实现临床技能递进式培养。

通过“医教融合,分段共育”的“二段三阶四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改革目标。

2.2 建设措施

1)完善校院融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学校和医院共育人才,教学和医疗资源共建、共管、共享。

2)医学院与2所附属医院深度融合,共同承担临床教学与实习任务。由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直接领导医院的临床教务科,临床教务科科长由医院任命,全面负责本专业教学管理工作;与医学院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同探讨教学内容,编写实验实训教材;共同承担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定期选派临床专家来校为师生作学术讲座;校内教师和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带教医师互相结对,校内教师负责指导医院带教医师的带教工作,医院医师负责指导校内教师的临床学习工作,真正起到“以医促教、以教促医、医教相长”的良好作用。

3)在附属医院门诊建立“名医名师工作室”。 借鉴中医传统“师带徒”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和医院骨干医师共同指导的小组式“专科师承”培养模式。针对学生特点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培养中医辨证论治诊疗能力,传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育中医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具体做法是:学生入校后,设置中医学专业试点班,将试点班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5-8/组),为每个小组确定“指导教师”(学校1名、医院1名),指导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培育学生良好的医德。学生从导师确定后即开始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跟随导师坐诊,使学生尽早与患者接触,增加感性认识,解决中医辩证思维能力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强化实践育人。

4)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和增加临床见习机会,包括专业基础和专业临床课程,将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提高到53%;改变以课堂病案讨论和实验室演示操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为附院临床见习;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力度,提高学生临床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

5)贯穿“两个突出,三个结合”。在教学改革方面,突出中医特色,突出实践技能。“三个结合”是指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医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中医传统技能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将三个结合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实现技术技能型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

6)融合两种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将中医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突出本专业办学的专业特色与时代特征。从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即实施中医传承教育,学习带教老师临床经验、诊病程序和辨证思维方法及高尚的医德医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课程建设

3.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按照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为城乡基层培养执业助理医师的要求,结合陕西省和渭南市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城乡基层中医工作岗位,明确中医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中医诊疗能力、西医诊疗能力、初级卫生保健能力和中医人文素质。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见图2-2)。依据分析,在基层中医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所对应的课程基础上,融入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准入标准,将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临床实践五个模块,并不断进行优化。实现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城乡基层中医从业者岗位需求对接,与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接,与中医类职业技能鉴定对接。


 

 

 

 

 

 

 

 

 


文本框: 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康复医学概论流程图: 可选过程: 中医特色治疗技术文本框: 具备运用针灸、推拿、创伤修复对疾病进行治疗和康复的能力。                     

文本框: 具备运用现代医学的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等知识进行疾病分析的能力。
文本框: 正常人体解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
文本框: 具备运用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对基层内科、外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断、处方用药能力;对危急重症、传染病的处理能力。
文本框: 诊断学基础、 西医内科学、 外科学概论
文本框: 中医养生与保健
文本框: 具有对基层常见疾病的预防能力,健康宣传教育能力;具有运用中药制剂、药膳食疗、保健技术进行中医养生保健的能力。
 

 

 

 

 

 

 

 

 

 

 

 


2-2 中医学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设置


3.2 完善课程标准

在广泛开展城乡基层医疗单位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基层中医师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按照由专业带头人负责,学院骨干教师及行业、医院相关专家共同参与,专业课程针对城乡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原则,依据中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参照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修订完善6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他14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及6门公共课程的课程标准。

   3.3教学资源库建设

建好职业信息库,内容包括行业介绍、企业信息、专业发展新技术和新设备介绍、岗位描述、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网站链接等。

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以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顶岗实习方案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内容为主的专业包;建立和完善以6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及课堂设计、2门在线开放课程、4本校院合作教材、6门核心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等为主的课程包;建设以专业核心职业技能操作标准、实训标准及实训方案、实训教材等内容为主的项目实训包;开发以音频、视频资料为主要资源,集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中医病例资源库、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模拟考试试题库等为一体的媒体资源包。

   3.4 核心课程建设

校院合作,共同开发,建成《中医基础医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6门核心课程(见表2-2),其中建成2门院级在线开放课程。

2-2 核心课程建设一览表

专业

核心课程名称

建设目标

主要措施

建设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中医

基础医学

建成“教、学、做”一体课程

 

与附属医院、渭南市中心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临渭区中医医院联合开发,并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1. 课程标准

2. 教材(电子)

3. 教案

4. 案例集

5. 微课程

6. 在线开放课程

7. 习题库

8. 试题库

9.实验实训指导

10.技能考核标准及题库

113D虚拟动画演示

胡昌珍

2017.12

中药学

姬水英

2017.12

方剂学

 

2017.12

中医内科学

徐虎军

2018.12

针灸推拿学

吕选民

2018.12

中医妇科学

张重州

2018.12

 

1)开发校院合作教材。编写《中医临床思维与诊断技能实训》《中医养生与保健》《中医特色诊疗实用技术》《实用康复治疗技术》4本教材(见表2-3)。

2-3 校院合作教材建设一览表

教材

 

经费

(万元)

责任人

完成时间

中医临床思维与诊断技能实训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训练,培养中医常见病的诊疗能力,包括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概述、中医四诊诊察技能、中医临床常用诊疗技术。

3

徐虎军

梁宝才

201712

实用康复治疗技术

重点介绍传统康复医学的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等。

3

吕选民

 

201712

中医养生与保健

重点介绍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与技能。

3

 

吴农田

201810

中医特色诊疗实用技术

突出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3

孟陆亮

马望琪

201810

 

2)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校企合作资源平台为依托,组织教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由学院组织教师参加院级以上说课、微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技能比赛。以此为基础,组织教师观摩学习,由专业带头人带领教师完成对专业课程说课、微课、教学视频的制作。计划自主开发2门专业在线开放课程。

3)课程教学改革。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课堂设计研究,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PBL教学法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学改革为重点,改革常规教学手段。制定新课程体系对试点班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双主体培养、临床教学、临床讲座、在线开放课程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实践“医教融合,分段共育”的“二段三阶四梯”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办法,建立综合理论和实践技能模拟考试题库,开展中医知识与技能竞赛、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技能模拟考试。  

制定课程考核评价方案,由理论考核为主逐渐转变为技能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

 

4 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建立名师管理机制及双师互聘互动交流机制,建成“名师+名医”领衔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按照省级教学名师标准培养教学名师2名,新增双师素质教师30人、兼职教师30人,并确保兼职教师所授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的50%以上。

4.1 教学名师与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对现有1名专业带头人进行培养,遴选1名校外专业带头人,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按照省级教学名师标准培养教学名师2名,聘请1名省级名中医,建设“名师+名医”领衔的师资队伍,引领中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主持中医学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工作,主持教科研课题,参加国内外研修,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参加国内高职高专教育研讨会、专业建设及专业资源库建设会议,不断更新专业带头人的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水平。校外专业带头人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课程开发。(见表2-4)


2-4  教学名师与专业带头人培养规划一览表

项目

培养目标

培养措施

培养时间

校内专业带头人

1.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业带头人。

2.掌握前沿的办学理念。

3.引领本专业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4.具有较强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5.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管理能力。

1.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或培训1次。

2.主持中医学专业建设。

3.参与专业建设规划、制定教学改革方案。

4.参与科研课题或教学改革项目1项;公开发表论文1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部。

5..指导青年教师3名。

2016

校外专业带头人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建设指导能力。

2.具有指导专业建设规划、方案设计和专业建设的能力。

3.具有将行业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能力。

4.具有整合校院资源,开展一体化教学能力。

5.举行专业讲座每年2次。

1.指导教师团队进行行业岗位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1次。

2.参与专业建设规划、制定教学改革方案。

3.参加课程开发。

4.指导青年教师3名,并承担师资培训。

5.举行专业讲座每年2次。

教学名师

1.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家。

2.掌握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并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1.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2.举办教学讲座2次。

3.参与教学改革项目1项;公开发表论文1篇或参编教材1部。

4.参加学术交流或培训1次。

5.参与中医学专业建设。

6.指导青年教师3名。

2017-2018

4.2 骨干教师的培养

选拔13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学术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教师。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开展多渠道培训、外出学习、进修等。支持教科研课题研究,要求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践每年不少于2个月。平均每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研讨会不少于1次,不断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临床和科研能力。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做好骨干教师梯队建设。(见表2-5) 

表2-5 骨干教师培养措施及成果

培养措施

预期成果

完成时间

培养方案

新增骨干教师13名,制定培养实施方案。

2016-2018年

进修培训

指导青年教师参加临床实践或到医院锻炼不少于2个月,选送到中医药教育特色突出、中医学专业优势明显的国内知名院校进修学习、培训,拓宽视野,学习、推广先进职业教育经验,提高骨干教师生产实践、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

参加科研及学术活动

参加行业研讨会或学术交流50人次,并主持或参与教科研项目1项,发表论文1篇或参编教材1部,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

参与课程建设

参与课程建设1门,提高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

4.3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制订并形成多元化培训机制和运作模式。培养双师素质教师30名,使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90%以上。鼓励教师去医院挂职锻炼,要求教师每年参加医院临床实践不少于2个月。(见表2-6)

2-6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措施及培养目标

培养措施

预期成果

完成时间

制订培养计划

制定培养计划,新增双师素质教师30名。

2016-2018

临床实践

完成临床实践30人次,2个月/人次。

参加师资培训

参加学术会议、业务培训30人次。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

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参与1项院级及以上科研课题。

4.4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选拔以高技能人才和行家里手为主,主要承担临床教学任务。加强与医院合作,建立人才共用、双向互聘培养机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培训,执行兼职教师试讲制、聘用制。支持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实施教学改革。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新聘和培养兼职教师30名,承担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见表2-7)。

 

 

2-7 兼职教师培养措施

培养措施

预期成果

完成时间

选聘方案

制定兼职教师选聘实施方案,选定30名兼职教师。

2016-2018

承担教学任务

承担专业课程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兼职教师上课比例达到50%以上。

学生见习、实习的带教工作

和专职教师一起制定学生的校内实训指导、临床见习实习指导,完成实习带教任务。

参加教研及学术活动

分期分批开展中医教育、教学方法和职业教育理论培训,执行兼职教师试讲制,要求兼职教师每学期2次参与校内对应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坚持听课、评课,共同提高。

考核评价

通过教学常规检查、听课评估、学生意见征询、学生成绩评价、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与评价,考评率达到100%,好评率不低于90%

5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建成省内一流的中医综合实训中心1个,新增校外实习医院3所。

完善实训室教学设备使用手册、学生实训手册、教师管理手册、常规教学管理办法、安全操作规程等各种规章制度。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操作流程、管理及监控制度。校院双方签署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发展协议,共同制订管理制度。

5.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优化、整合校内实训基地,拓展专科中医实训模块,建成集教学、培训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

1)职业文化建设:营造职业文化氛围,锻炼技能,提升素质。

2)实训中心管理: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健全中医实训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手册,提高实训设施的利用率。

3)实训室建设:依据《中医学专业教学标准》,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原则,设置与主要课程相适应、与中医临床技能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室,投资650万元,扩建中医综合、针灸、推拿3个实训室,新增养生保健实训室,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培训、科研、技能比赛等多功能一体的校院共享型中医实训中心。(见表2-8)。 

2-8 中医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表

实训室

名称

现有主要设备

新增主要设备

新增设备总额(万元)

功能

责任人

共建单位

备注

中医

综合

1.     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

2.     器械柜

3.     多媒体按摩点穴电子人体模型

4.     光电感应多媒体人体针灸模型

5.     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交互数字平台

6.     诊断床

7.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辅助教学系统

8.     器械台

9.     换药车

10.  钢制诊察床

11.  智能综合型中医脉象仪

12.  脉象训练仪

13.  脉相模型

14.  中医舌象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15.  舌苔模型

1.     经颅多普勒动脉硬化检测仪

2.     床头X光机

3.     分立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4.     全自动血凝仪

5.     血细胞分析仪

6.     全自动尿液有形成份分析仪

7.     全自动血流变

8.     多功能台式高速离心机

9.     生物显微镜

10.  成人及儿童呼吸机

11.  手术及重症监护仪

12.  全科监护仪

13.  视频32导脑电图机

14.  心电图机

15.  除颤仪

16.  空气消毒机

17.  手动三摇床单元

525

阐释人体生理活动、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及防治,中医四诊资料的收集及辨证思维实训,常见病的诊断

王小民

 

胡昌珍

渭南市中医医院

扩建

针灸

1.     仿古针灸铜人

2.     开放式针灸学辅助教学系统

3.     针刺手法参数测试仪、人体骨骼模型

4.     电针仪

5.     器械柜

6.     针刺手法测定仪

7.     检查床

8.     系统针灸五件

9.     电针仪

1.电针治疗仪

2.佩戴式电子经穴治疗仪

3.电脑远红外按摩理疗床

20

针刺和艾灸的手法操作实训

张海峡

 

姚肖

渭南市中医医院

扩建

推拿

1.     推拿手法测定仪

2.     脊柱牵引康复床

3.     微电脑多功能腰椎治疗机

4.     牵引床颈椎牵引椅

5.     按摩床

1.电脑远红外按摩理疗床

2.经络导平治疗仪

3.智能通络治疗仪

4.多功能温热理疗床

40

推拿手法操作练习

吕选民

 

林寓凇

渭南市中医医院

扩建

养生

保健

1.     人体骨骼模型

2.     电针仪

3.     器械柜

4.     按摩床

5.     艾灸仪

6.     神灯

7.     电针仪

1.     光电治疗仪

2.     多频率微波治疗仪、超短波电疗仪

3.     微波治疗仪

4.     腿浴治疗器

5.     足疗仪

6.     亚低温治疗仪

7.     煎药包装一体机

8.     振动式药物超粉碎机

9.     熏蒸床

65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保健技术实训

 

 

秦亚梅

渭南市中医医院

新建

5.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据《高等学校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基本要求》,强化校院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新增实习医院3所,建成由2所附属医院,15所实习医院组成的中医学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5.3 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1)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对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保障校内外实习基地良好的运行状态。修订《医学院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办法》《医学院低值易耗品购置与管理》等管理制度。完善《医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医学院实习实训管理规定》《顶岗实习质量考评办法》《临床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等制度。

2)开发实训课程,完善实训实习指导书、实习大纲、实习手册、考核手册,充实技能考核资源库。

3)提升实训教师的综合素质。定期安排实训教师到国内知名学校学习或参加临床实践,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4)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保障顶岗实习质量(见图2-3)。

5)通过职业能力竞赛,促进实训项目的标准化、实训内容的专业化,实现实训基地健康发展。

6)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开展中医药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大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为区域内就业和再就业提供技术服务。

 

2-5.jpg

2-3  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

6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6.1 诊疗服务和医疗技术指导

教师在附属医院坐诊,与社区卫生院建立医疗技术帮扶协作关系,每年在基层社区开展义诊活动3次以上。指导渭南本地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中医药及针灸推拿专项技术指导服务。

6.2 职业技能培训

面向渭南及周边区域的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残疾人群等进行保健按摩师培训,面向城乡基层在职卫生人员开展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培训、“西学中”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中西结合专科培训等,年均培训1000人次以上。

 6.3 参与中医药科研与技术开发

与附属医院合作开展院内制剂研发;与“利君-渭职院中医药专家工作站”合作申报科研项目。

6.4 开展医学科普宣传教育

以医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以中医药文化馆为平台,以《渭南医药》杂志为窗口,面向渭南及周边地区,开展医学科普教育、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年均接待人数达到1000人次,促进渭南成为陕西中医药文化大市。

7 专业群建设

通过中医学专业建设,带动针灸推拿、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以中医学专业为龙头的群效应。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在师资、实训、课程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7.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中医学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带动针灸推拿、中药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适应和满足城乡基层对医疗卫生人才的现实需要,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医药卫生人才。

7.2 课程建设

根据医疗卫生单位岗位现实需求,结合中医学专业群的特点,积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做好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库建设。以针灸推拿专业《刺法灸法学》、中药专业《中药炮制技术》等核心课程建设为代表,建设4门核心课程。根据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药师考试办法,建立综合理论和实践技能模拟考试题库。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针灸职业技能大赛、全省或全国中药技能大赛。制定课程考核评价方案,由理论考核为主逐渐转变为技能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

7.3 师资队伍建设

做好针灸推拿专业、中药学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落实“双专业带头人”制度,针灸推拿专业、中药学专业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各1名,引进行业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各1名,培养骨干教师2名,聘任骨干教师2名。每年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到医院、医药企业进行轮岗挂职和临床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做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数达到总学时数的50%以上。

7.4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整体构建中医学、针灸推拿、中药专业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分批建设,实现各专业资源共享。做好与附属医院的协作与共建,实现校院整合,资源共享,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