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评估

其他评估

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评估 >> 其他评估 >> 正文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评建工作简报 第29期

发布日期:2011-10-31    作者:     来源:     点击:

 

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110月30  

=============================================================================

鼓足干劲,奋发努力,打好评估工作最后的攻坚战

——学院召开专门会议部署评估工作

    学院于10月17日上午在新校区行政楼4楼会议室召开评建工作专门会议,部署安排迎评工作有关事项。学院党委书记雷民康、院长李明及各二级学院院长、各处室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学院副院长兼评建办主任杨兰仓出席并主持了会议,评建办全体工作人员列席了会议。

    会议主要研究的内容有四项:一是建立数据平台,经过各单位信息员的勤奋工作,大量繁重的数据采集,再由评建办专门工作人员的认真汇总、细心处理,现已基本成型,打印成册。要求各部门要认真核查与本单位有关的各项数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院长助理、评建办副主任王录军从数据逻辑关系、办学实力、信息不全及数据错误等四方面进行了讲解和说明,指出存在的问题,要求各单位细心对照,认真核查,并将核查结果于18日下午6点前报评建办。

    二是七项分项自评报告经有关人员的辛勤工作,现已基本定稿。对于七项自评报告的文字叙述、内容及后面的支撑材料目录要逐一进行核对,还缺什么内容,要迅速补充完善。此项任务同样于18日下午6点前完成。

    三是评估工作现场安排要注意三个方面:各二级学院、各单位要搞好自己的评建资料柜;各教学院系要按照教学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好学生的实训活动;搞好卫生工作,完成标识的布置。

    四是为了迎接评估专家组的深度访谈,组织好全院师生员工的评建知识问答,决定在10月25日下午,安排一次评建知识竞赛,以引起全体教职员工的高度重视。

    最后,党委雷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说:评估工作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真正检验我们工作的时候到了,只剩下两周时间,紧迫性不言而喻。这次评估如能顺利,得到专家们的好评,结果将大不一样,那将是我院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我们必须要做而切要做好的基本工作。雷书记从四方面作了强调:

    第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不能当做一般工作对待,要落实在以上所讲的问题上,落实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谁影响了评估,谁就是我们的罪人。哪个部门的人工作出了问题,影响了评估,将要追究其领导责任。

    第二任务要明确,责任要落实。要以所发材料为依据,认真阅读、审核,发现问题。不仅是本单位的,也包括其它部门的问题都要核查,要为评估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同时,还要注意工作方法,开展紧张有序的工作。评估办的同志要清楚,常督促,明确责任。要将责任落实到单位、人头,切实负责。

    第三,奖罚要分明。评估工作完成后,要评有功之人,出了问题的要追究责任。要将干部的选拔任用与评估工作挂钩。

    第四,方法要正确。临阵磨刀三分快。只要方法正确,责任明确,奖罚到位,利用最后半个月时间,打一个漂亮的突击战。另外,要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请专家指导,潜心搞好,上一个层次。真正通过评估,理顺和促进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

                                                   (评建办)

 

中央财政下拨高职专业建设补助20亿元

支持1000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近日启动,中央财政下拨补助资金20亿元,用于项目的实施。

    今明两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将在全国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20亿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项目实施采取“学校申报、地方审核、中央认定”的方式,凡近两年基本办学条件无红黄牌记录,近3年未发生违规、不诚信行为等基本要求的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均可申报。每所学校可申报1至2个重点建设的专业,拟重点建设的专业应具有优质的教学条件、持续的人才需求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充足、报到率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发展空间大,专业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前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

    教育部和财政部要求,各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适当向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专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紧缺专业倾斜,科学规划本地区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的布局,确定支持学校和重点建设专业,统筹安排中央补助资金。要指导和监督高职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得将资金用于基本建设、人员经费和化债等方面;建设期内,各专业用于设备购置方面的支出不得超过中央补助资金的50%。

                                                             (评建办荐)

 破解校企合作瓶颈,突破口在哪里?

    目前,影响和制约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并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企业还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其价值链中,还没有把校企合作当成其选择人才的途径。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要安排学生吃住;学生生产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废品,增加原材料费用。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学生在生产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三是学生参与生产很难保证产品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一、 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由政府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

    1.提高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

    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各级政府应站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主导,以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坚持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2.政策创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或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健全法律法规的刚性措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深度合作,保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企业必须全员对职工进行培训,企业录用的职工必须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以政府名义出台“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意见”,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企业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制定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优惠政策,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必须委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并把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

    3.政府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由省级政府领导牵头,省级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管理局和教育行政部门参加,成立省、市两级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工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洽谈会制度,促进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长效机制,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建立品牌专业评估公示制度

    按照地方主导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门制定和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评估公示标准,重点评估学校与企业是否共建了生产型实训基地、是否共同开发了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是否开发了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以及学生在生产线上的真正技能等内容,打造职业院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以此来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在此之下,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重新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校企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教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2.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教师到企业、园区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

    3.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

    高职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原材料并负责产品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生产与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生产与实训课程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派教师到基地实践,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员工队伍,解决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4.院校国有民营模式

    通过改革职业院校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创新建立国家所有、民间主体经营的新模式。利用企业现代的生产设备与技术、行业生产及管理标准、产品销售、吸纳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公办职业院校所有权和教职员工身份不变,将学校的经营与管理权交给企业,由企业主导按照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将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行职业院校国有民营模式,使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合作,解决校企合作“两成皮”的问题。

    5.校企资源整合模式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到企业,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人才。

    6.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利用有条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可以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评建办荐)

 高职教育更要注重“软实力”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一个误区:过分重视对学生“硬实力、硬指标”的培养和训练,而忽视了“软实力、软素质”的教育和养成。

  所谓“硬实力”,主要是指与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有关的显性智力因素;而“软实力”则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职业心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隐性的非智力因素。“软实力”作为一个人潜在精神和价值层面能力和素质状况的反映,对大学生的长期发展即未来成长和职业成就尤为关键,高职教育同样不能忽视。

  目前,强调我国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因为:

  1.基于我国高职教育令人堪忧的“功利化”现状

    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有的是中等职业教育起家,有的前身是成人院校,有的是自学高考的助学机构转型而来,还有的是普通高校的分院扩建而成,等等。各学校不仅起点各异,差别很大,办学经历、师资状况以及专业设置和特点更是复杂多样、参差不齐。为了适应权威部门的评估要求和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各院校正如火如荼开展的教学教改,重点几乎都在专业领域,大家关注的均是如何“突出特色”的“个性发挥”,即提高学生职业化的专业技能及应用水平等“硬实力”。而对更加基础和重要的“成长共性”,即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思想品质和精神素质等“软实力”的培养教育普遍重视不够,从而出现了与如火如荼的专业课改革相比,承载素质教育使命的公共基础课却备受冷落的冰火两重天局面。更有甚者,一些院校因为需要加大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将部分人文素质课程要么压缩课时,要么干脆取缔。

    2.基于当前高职学生的共性特点和实际需求

    客观地讲,与升入本科的同龄学生相比,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应属于中国应试教育“优中选优”竞争中的弱者和受害者。在中小学阶段,他们不仅未能很好适应我国应试教育“多试高分”的环境,也没有很好地得到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其他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而没有很好地掌握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技能。正是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头脑中缺乏网状的知识结构,不会用联系的方法思考问题,又大大制约了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备受打击。总体看来,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自卑心理较重,不良习惯较多,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足,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教育应在关心学生就业状况,重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等“硬实力”训练的同时,高度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思想实际和现实表现,在励志教育、人格塑造、适应能力和良好思维习惯等“软实力”培养上下工夫,使高素质与硬技能并驾齐驱、比翼齐飞。否则,将会使高职学生的“短板”更短,进而使其优势难续。

    3.基于企业和单位正在悄然变化的选人用人标准

    不久前,一项对浙江省6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关注的重点首先是实干精神和工作态度;其次是沟通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理解判断能力、说服能力等。近年来的大量事实表明,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标准越来越务实,学历和各种证书已不像几年前那样受重视。而且与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相比,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求职者是否具有开朗的性格、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可见,“文凭是纸饭碗,技能是铁饭碗,素质才是金饭碗”,在当今社会,不再只是人们认识上的共识,同样有着强大的现实支撑。因此,作为高职教育的育人过程,在重视锤炼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寻求理想职业岗位创造必要条件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职业生存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4.基于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21世纪的人类社会,不仅经济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而且由于科技和通讯领域如闪电般的快速进步,一切或部分工作都将不断受到数字化和外包的挑战,新的工作和新的行业也将层出不穷,越来越快地涌现,每个人都将可能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的岗位转换。就像美国人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描述的:“在这个世界里,要想脱颖而出不仅要看你了解事物多少,也要看你了解事物的方式。因为你今天了解的事物可能很快就要过时,其速度之快恐怕你连想都想不到。”未来社会,大部分工作岗位都需要劳动者有很高的阅读、写作、演说、数学、科学、文学、历史素养等,以广泛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因此,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好奇心,善于与人沟通和交往等内在的精神品质以及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将会比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重要得多。正如“软实力”概念的发明者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评建办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