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陕政发〔2015〕9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服务产业、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培养多层次、多类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建成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总体目标
形成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相互衔接、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市场相互沟通的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化、办学类型与学习形式多样化、开放立交与内外衔接体系化,建成职业教育强省和西部职业人才培养高地。
2017年前,初步构建起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以中、高、本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线纵向贯通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与普教、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市场横向衔接、进出灵活、开放立交的终身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完善;职业院校布局更趋合理,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明显提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规模和布局更加合理,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制度环境更加优化,政府统筹、部门协调配合、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全面确立,发展保障更加有力,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深厚;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陕西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
单位 |
2013年 |
2017年 |
2020年 |
中等职业学校数量 |
所 |
567 |
300 |
300 |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 |
万人 |
60 |
50 |
50 |
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
所 |
0 |
20 |
30 |
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
个 |
0 |
2 |
5 |
综合性多功能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 |
个 |
0 |
20 |
51 |
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 |
个 |
0 |
20 |
51 |
中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 |
% |
40 |
50 |
60 |
高等职业学校数量 |
所 |
37 |
38 |
40 |
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 |
万人 |
35 |
48 |
60 |
特色高等职业院校 |
所 |
0 |
5 |
10 |
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 |
% |
70 |
80 |
95 |
成人继续教育培训 |
万人次/年 |
100 |
120 |
150 |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统筹,协调发展。强化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根据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教育结构,构建职教、普教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坚持市场导向,服务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适应陕西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有机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陕西经济发展的能力。
坚持立足实际,特色发展。根据陕西不同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和主体功能定位,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培育一批骨干院校和重点专业,推动职业教育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
坚持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衔接互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院校、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强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格局。
四、基本架构
立足陕西实际,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陕西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体架构。
(一)有机衔接、满足需求的职业教育纵向培养体系。
建立以中、高、本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线,纵向贯通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结合陕西经济发展、产业分布和升级转型实际,明确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路、发展原则、改革重点和发展方向,建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互认等方面人才培养纵向衔接教育机制,增强陕西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形成陕西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渠道。
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促进普教、职教协调发展。整合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优化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用两年时间,有计划、分阶段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调减到300所左右(其中技工学校140所左右)。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提高质量,强化内涵,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引导部分普通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选择部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专业,探索开展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改革招生考试制度,适度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高职和本科院校学习的比例。
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贯通机制。系统设计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衔接,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上升通道。
(二)多元立交、开放灵活的职业教育横向沟通体系。
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市场横向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进出灵活、开放沟通的立交结构。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鼓励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建立普教、职教融合的综合高中,实现学生分类培养。
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衔接。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实行双元制、现代学徒制、远程教育等学习方式,促进职业培训、职业预备教育、初次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相互衔接、有效沟通,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预备教育,使劳动者获得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技能;在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系统化技术技能教育,重点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在高等职业学校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有效对接。发挥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根据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探索混合所有制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严格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联盟成员企业,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满足人力资源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服务区域、产教融合的布局结构。
建立符合陕西区域特色产业、人口、教育资源分布和发展特点的职业教育布局,形成紧贴市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行业培训等结构布局。
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根据区域产业特点,推动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的职业院校布局。关中地区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陕南、陕北地区在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所引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等职业学校。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推进高职院校稳步发展。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有效整合,以省级职业教育基地和关中职业教育基地为核心,以陕南、陕北地区各市职业教育基地为节点,建成辐射全省的职业教育网络。
调整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结构。关中职业院校着力提升面向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陕北职业院校立足能源化工产业、畜牧业,陕南职业院校瞄准绿色生态产业、旅游业,提升服务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县(区)重点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形成服务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发挥好职业培训、技术服务、项目示范等综合功能。
五、主要任务
(一)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
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市确定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有条件的设区市创建1-2所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二)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调整优化高职学校和专业布局,在继续做好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和技师学院。开展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职业本科教育,实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办学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
(三)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机制。
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高职和本科院校学习的比例。建立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协调机制,制定促进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制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职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教育。
(四)构建终身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拓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利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城乡继续教育网络,全面加强社区教育。支持在职人员继续学习,增强职业能力,面向城乡社区提供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健康生活等教育服务,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利用职业院校资源,面向未升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依托涉农高等院校,构建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培养多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创建10个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教育制度,构建起终身教育培养体系。
(五)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业务指导作用,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规划机制和职业院校与行业对话机制。完善集团化办学制度,支持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或职业院校共同组建行业主导型职业教育集团,推动集团内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形成校企互利共赢、共生发展的集团化发展机制。根据陕西产业布局,加快陕西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分析预测,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支持职业院校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群。建设200个左右“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就业优势明显、引领推动产业发展”的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专业,实现精品、特色专业对我省全产业链的全覆盖。将企业的生产过程融入教学之中,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开展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及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行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建立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监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艺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
(七)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规划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承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任务。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以及职业学校师德文化建设,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八)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重视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推动省、市两级尽快建立健全独立设置的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完善和发挥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加强省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协会、研究会)建设、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鼓励大型企业组建职业教育科研团队,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针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调动职业院校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职教科研活动,丰富职业教育科研内容,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科研高水平发展。
(九)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简称“三通”工程), 整体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建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及省级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实施“教学资源应用工程”,支持建设50所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示范职业院校,支持100名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建立“名师在线课堂”。实施“平台应用创新工程”,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促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教育教学创新。
(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有计划的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区位优势,吸引境外学生来陕学习,开展留学生职业教育。
六、重大项目
(一)实施特色职业院校建设工程。
实施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全面达标。开展示范性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提升示范性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实训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和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到2020年建成行业特色鲜明、办学优势突出的10所特色高职学校、5所特色技师学院、30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含10所技工学校)。
(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建设项目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依托行业部门组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到2020年,建设100个中等职业教育精品专业,100个优势突出、底蕴浓厚、品牌响亮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提升职业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实施具有教学内容项目(工作)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化特征的课程改革项目,到2020年,在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各支持建设50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加快推进教材创新,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依据,改革专业课程教材,实现专业、课程、教材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到2020年,在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各支持建设500本省级优秀教材。提升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到2020年,在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各建设50个具有现代化、企业化生产能力的省级实训基地。
(三)实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工程。
实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一批产业型、行业型和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立起在学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合作办学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共建、多方评价的管理机制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到2020年,全省建设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5个。
(四)实施师资队伍优化工程。
增加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评选比例。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骨干教师培训制度。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授课。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教学竞赛,考取职业资格,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五)实施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工程。
根据陕西产业布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促进区域内以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牵头的现代职教群组与产业合作,培育区域产业急需技术技能人才,建成区域产教融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联盟和西部职业人才高地。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陕西省航空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依托西咸新区建设“陕西省西咸新区现代工业与服务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依托“陕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创建以杨凌为核心区的“国家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建立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研究重大问题,加强部门协调,推动任务落实。设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分阶段建设任务,并纳入地方和部门绩效考核和管理。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本制度。
出台陕西省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办法、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等制度。加快修订《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依法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义务。
(三)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规划、制定标准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建立职业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引入民间资本,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学校建设。落实税收金融支持职业教育政策,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使用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导向机制。
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准入办法,落实用人单位执证上岗制度,创造平等就业环境。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
(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评价机制。
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资源整合、校企合作深度推进、改革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等为核心指标,建立区域职业教育、部门职业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公告制度,评价结果面向社会公布。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与指导,鼓励社会各界与媒体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监督,逐步建立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公示制度。
(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广泛宣传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和方针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以及在一线建功立业的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广泛宣传优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5年3月1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