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问答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知识问答

发布日期:2013-03-29    作者:     来源:     点击:

 

1.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如何

答: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举旗起步到法律地位确认(1980-1998年)

1)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地方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和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问题,部分中心城市举办了一批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主要特点的地方短期职业大学,率先打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帜。

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改变专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的状况。

3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即后来被统称为“三改一补”的基本方针,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4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明确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职院校教育,“高职院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职院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

5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

第二阶段:从规模扩张到发展方向定位(1999-2005年)

1)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快转型,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校扩招的主力军,招生规模连年增长。

2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32005年,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第三阶段:从示范引领到全面质量提升(2006-2011年)。

12006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联袂颁布,标志着国家高职教育政策在强化特色、加快改革、提高质量方面的重点引导。

2200611月,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了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政策导向,引领高职教育走出一条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类型之路,高职学校显示出空前活力和勃勃生机。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和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历史新高的双重压力下,高等职业教育显示出其特有的生机活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提高。

(3)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计划,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42011年,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若干重要文件,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52011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全国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以点带面,普遍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

2.我国高职教育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全国各地,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由国家统分的高等专门人才已难以满足当地的需要,于是,一些大中城市开始自己兴建学校,为本地培养人才,短期职业大学应运而生。1985527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恰恰是当前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提出“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技术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要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一阶段,我国发展职业教育仍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而高等职业教育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已兴起,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3.为什么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有百年历史?

答: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地适应社会变革的过程,经历了萌芽、兴起、徘徊和发展等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体,自清朝末年以来就已存在,至今已逾百年。1904113,光绪皇帝批准《奏定学堂章程》施行,即为人们所熟知的“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它的颁行,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办教育无章程、学校无体系的状态,确立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奠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第一块基石。癸卯学制中的高等实业学堂、国民政府时期的专门学校、专科学校均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兴起,目前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4.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对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紧缺的状况越来越突出,它直接影响了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党和国家十分强调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5.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如何?

答:⑴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分布日趋协调,为区域统筹发展作出了贡献。

⑵高职教育持续良性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教育改革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

6. 我国高职教育有哪些特色?

答:(1)高等教育中主要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教育。

2)职业教育中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

3)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4)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5)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

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答: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⑵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促进了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公平。⑶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哪些基本经验?

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有以下基本经验:

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⑵坚持科学定位,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⑶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9.如何客观看待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答:(1)国家在政策上不一视同仁,给高职以不利的竞争地位。

(2)社会舆论将高职教育视作次等教育。

(3)毕业生岗位待遇报酬偏低使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望而怯步。

一句话: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在社会中占主流地位,这固然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有关,也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有关联。

10.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十大方向是什么?

 答: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办学思想日益明确,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主流。在经过了初创、发展、创新、保持乃至又一次创新等诸阶段,高职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许多可借鉴与推广之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十大方向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突出能力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精品课程监控评估资源共享创新模式优化队伍

11.我国高职教育模式如何实现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

 答:高职教育模式要实现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必须做到:

⑴在培养目标上,将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

⑵在学习制度上,将从“学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学是主体”转向“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弹性学制,职前与职后相结合”。

⑶在教学内容上,将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转向“重视专业领域建设,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就业导向重于书本知识”;

⑷在证书制度上,将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

⑸在教学评估上,将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

⑹在学习方法上,将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主要学习地点,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教室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设计,注重工学结合,就业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

⑺在学习过程上,将从“系统地学习经过组织的主题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转向“满足经济界和学生生涯发展的双重需要,为提高就业技能打基础,重视能力培养。

⑻在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上,将从单一的“知识理论型”转向“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并占有一定的比例”。

⑼在学历层次上,近期会基本稳定在专科层次,中期将先在东部沿海地区试行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远期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将呈多样化趋势。

12.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示范建设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丰富办学特色,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3.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答:(1)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强化政府责任,统筹规划,健全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体制,同时充分运用法规、政策、项目、标准、评估、资源配置等手段,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高职教育发展。

2)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有机结合。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示范院校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示范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服务能力的增强。

3)体制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并重。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优化政策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基础能力建设和特色发展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

14.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目标

答:(1)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3)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中国特色现代高职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15. 2015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答:(1)拓展功能,提高质量,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高职教育在校生总数达到1390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000万左右。

——年培训量达到1000万人次,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年培训人次要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省级示范院校要达到1.5倍。

——重点支持建设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000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0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3000个。

——每年技术服务收入不低于12亿元,其中省级以上示范院校校均年技术服务收入不低于200万元。

——“十二五”期间招收留学生3万人,其中省级以上示范院校招收留学生达到2万人。

2)“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建成,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达到80%以上,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90%以上,省级示范院校达到85%以上;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50%,省级示范院校达40%

——“十二五”期间国家再建设1000个、各地建设20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开发50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

3)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在20个地市级城市开展地市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策环境。

——建设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0所左右,省级示范院校400所左右。

——建设100个左右区域或行业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建设200个左右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16.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答:(1)树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

2)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3)建立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4)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5)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6)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体系。

7)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8)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9)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10)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社会认同的良好环境。

1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实现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有哪些重点举措?

 答:为实现“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合作发展为主线,增强活力,凸显特色,提高质量。重点采取以下举措:

⑴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⑵以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突破口,营造有利于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⑶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⑷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⑸支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⑹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⑺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

⑻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整体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⑼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

⑽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⑾加强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⑿建立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8.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总结我国高职教育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有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教育在较短时期内取得突破性成绩,正是因其主动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坚持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

2)坚持科学定位,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定位,明晰培养规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3)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辅之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等配套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提升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9.高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着怎样的新形势?

答:(1)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济发展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低附加值转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一批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为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

2)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各种就业矛盾相互交织。在劳动力供大于求、产业优化升级的双重压力下,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稳定就业依然面临重大挑战。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培养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3)面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为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面向适龄青年开展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当前,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对在职人员进行技术更新培训;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有近2亿农民工迫切需要接受培训以保障体面就业;还有大量中等学历的在职员工需要继续发展;未来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呈下降趋势。面对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人人,充分发挥职业性和区域性的独特优势,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成为当地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和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4)面对“走出去”国家战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融入其中,伴随产业企业走向世界。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优化组合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资源,需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高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对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将相关行业企业产品生产的国际通用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在各类企业跨出国门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20.如何推进高职教育改革?

答:(1)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

2)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3)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4)提升办学基础能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加大投入,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保障基本办学条件。

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评聘制度,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拓宽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渠道,形成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

6)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

21.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答:⑴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⑵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难以突破。

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⑷职业培训缺乏统筹,职业院校的中心地位不突出。

⑸行业和企业在举办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够。

⑹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困难。

⑺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22.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是什么?

答:⑴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历史上的发展黄金时期。

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⑶接受高等教育是人们普遍的要求和愿望。

⑷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供给不足的新矛盾。

⑸职业教育规模化。

⑹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⑺有效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问题,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挑战。

⑻如何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研究,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23.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答:(1)办学理念不适应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

2)管理能力不适应内涵建设要求。

3)师资队伍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2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答: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⑵树立系统教育观。

⑶建立和完善同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

⑷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⑸坚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学效益。

⑹全面认识和落实“双证书”或“一书多证”制。

⑺结合实际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⑻产学研相结合,走“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充分发挥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⑼加快高职教育创新。

⑽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25.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⑴坚持以人为本。

⑵市场需求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⑶内涵发展是高职教育未来一段时间重点发展的方向。

⑷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变到综合能力培养。

⑸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⑹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探索。

26.今后一段时间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知识型高技能紧缺人才,这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2)要大力培养发展现代化服务业需要的知识型高技能人才,这是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

3)要高度重视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27.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⑴职业教育是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生力军。

⑵职业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职业教育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到信息与服务社会的深刻转变。

⑷职业教育的学历(学位)正逐步规范化。

⑸职业教育拥有健全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人才流动化。

⑺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或即将是通向高新技术世界和挑战型事业的途径。

28.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⑴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⑵职业教育内容凸显先进性,密切配合经济发展需要。

⑶双元制教育模式渐行发展。

⑷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行职业教育终身化。

29.什么是德国“双元制”(German Dual System)模式

答:德国的“双元制”,也称现代学徒制度,是指青少年既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学习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又在企业里学习实践技能。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它的办学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受训者1/3的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教学,2/3的时间在企业内进行培训。该制度有企业和学校2个培训主体;3种教学内容分别是职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普通文化知识;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2种教材,受训者同时具备企业学徒和职校学生双重身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有3种形式,一是叠加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相继进行;二是一体化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平行进行;三是交叉型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交叉进行。

30.什么是英国的“三明治”(Sandwich Program)模式

答:“三明治”模式是英国采用的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模式,即全日制课程学习与工商业训练相结合。此模式最早于1903年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工程和船舶建筑系中实施,考虑到传统的知识和理解教育不能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因此他们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夹有工作训练。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有很长一段时间走出校门参加实际工作训练,由于这一模式像一块肉夹在两片面包中,类似于三明治,由此而得名。这种工读交替式在学制安排上比一般学位课程和文凭课程多一年。多出的这一年用于工作实践。在工读教学时间安排上,“三明治式教学方法”有的以学年为单位交替,有的以月为单位交替。三明治课程不少于一般课程,学生实习期间领取企业的报酬。

31.什么是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lion)模式

答:“合作教育”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工学结合模式。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基本界定是:“合作教育是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合作教育通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渐进的经验。合作教育是学生、教育机构和雇主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参与的各方有自己特定的责任。”这种模式最早出现于1906年,其实施办法是:大学生自入学起授业半年后,便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大学的教学以2个月为期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集中到大学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计划。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类型有强制式、任选式、选择式3种。在管理上采用集中管理、分散管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2.什么是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模式

答: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为了解决劳动力需求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积极寻求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途径,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职业学校根据企业需求来培养人才,从数量、结构上满足企业的需求。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不仅使企业成为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物资、技术和经费支持,而且使企业通过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职校生根据国家教育标准和教学计划要求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一半,对学生生产出合格产品给予50%的劳动报酬,有的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学生工位”,为其支付生产学的工具费和学习材料费。此外,俄罗斯正在积极探索这种建立在社会合作伙伴基础上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即“由企业主决定教什么,由教育部决定如何教,由职业教育体系决定教出什么样的人”,强化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和经费保障,同时也积极探索从立法角度对校企合作给予支持和保障,如重新赋予企业办学的权利,为投资教育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等。

33.什么是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

    答:这种模式来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1956年日本通产省产业合理化审议会提出了“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58年7月设置了“产学合作委员会”。日本产学合作在中等教育阶段的实施形式有双结合、三结合、委托培养、巡回指导、集体入学等形式。双结合,即定时制高中同企业里的职业训练机构合作,学生有双重身份,既是定时制高中的学生,又是职业训练机构的受训生。三结合是定时制高中、函授制高中及职业训练机构三方合作。普通课在函授制高中,一部分专业课在时制高中,其余专业课与实习在训练机构。委托培养,为企业录用的初中毕业生到全日制高中脱产学习,集体入学,组织专门班级,企业须提供设备和派遣必要的教师。巡回指导是企业的在职人员每周花1个白天、3个晚上到校学习,同时高中教师到生产现场巡回指导,确定学生的学分。集体入学企业里的全部初中毕业生上函授制高中,高中派出教师到企业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