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问答 >> 正文

指标内涵问题解答

发布日期:2010-08-06    作者:     来源:     点击:

 

1、新《方案》的指标体系由主要评估指标、关键评估要素及说明、建议重点考察内容组成,为了方便,能否分别称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

    答:不能,因为两个指标体系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结构。原方案的结构是“逐层分解”,即将一级指标分解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再将每个二级指标分解为若干个观测点。现场考察时,重点考察各观测点,然后,根据对各个观测点的评价意见来确定对相应的二级指标的评估结论,再由二级指标的结论确定相应的一级指标的结论。新《方案》则不同,它的结构是效—因—果,考察的流程则是果—因一效。现场考察时,先主要从“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所提供的原始、真实、即时、完整的信息,对院校的成绩与可能存在的问题作出初步判断,然后,主要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借助于关键评估要素及说明给出的提示,和学校的领导、师生员工、行企业人员一起探究原因、谋划对策。因此,新《方案》对各“主要评估指标”的评价依据是“果”所反映的事实和对“因”的分析。显然,主要评估指标、关键评估要素及说明、建议重点考察内容之间不是逐层分解的关系,所以,不能再沿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的说法。

2、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而属行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否要强调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划?

    答: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经济发展二者并不矛盾,因此,行业性的高职院校事业发展规划应同时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行业经济发展规划。

3、在校生结构与学校办学目标及定位的关系是什么?

    答:对于所有高等职业院校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即为什么办高职、办什么样的高职、怎样办好高职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中专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要求、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均有很大区别。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过杂,势必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发生偏离或混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内涵建设,难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特点。

    指标体系1.2的“说明”中提出:“全日制普通高职办学规模适宜、稳定;短期培训种类、规模逐步增加”,主要是强调高职院校要集中精力办好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扩大培训的种类、规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说明”中的“全日制中职、‘三校生’单招、五年一贯制、‘3+2’招生、专升本学生、成人高职学历教育学生规模逐渐减少,比例未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要求”,这主要体现国家对全日制高职院校要以办好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而且规模适宜、稳定的要求。目前,国家规定,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教育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不得超过当年中职学校应届毕业生的5%;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的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地高职招生计划的5%;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省属高职应届毕业生的5%。这些比例是对总的招生计划而言的,具体到每一所学校,可能比例不一。但总的精神是普通全日制高职院校招收上述学生不能太多。各高职院校都要明确办学目标,安于本位,办出特色;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4、如何理解“符合《平安校园》的各项规定”?

    答:建设“平安校园”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应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维护好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到无不稳定事件及违规办学事件发生,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平安校园建设包括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与制度机制体系;强化重要部位的安全管理,如教学设施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教学环节安全、学生宿舍安全等;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师生安全和法制教育;预防和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等。

    目前,一些省市的相关部门己制定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活动的有关规定,学校应了解本地区的有关规定并认真组织实施。   

5、如何理解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答: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般说来,高职校园文化是指以高职院校为载体,通过师生的传承与创造,为学校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些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网络文化所构成。校园文化建设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积极探索和创造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环境与氛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具有本校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

6、如何理解“基础课专任教师注重学历、职称提高,专业课专任教师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

    答:这主要是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要求考虑的。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实践能力欠缺、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需要着重强调专业课教师提高技能水平和增加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强调“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但不等于专业课教师就不需要提高学历、职称。

7、“双师结构”是如何界定的?

    答:“双师结构”是指专业课教师中的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结构,这里的兼职教师专指学校正式聘任的、独立承担某一门课程或实践教学任务的行业、企业或社会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按照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各院校要逐步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增加具有行业、企业经历教师的比例;同时,专任教师要提高“双师”素质,以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8、如何理解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背景?

    答: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指专业工作经历(含兼职)背景和专业教学背景。专业工作经历背景指教师从事过某些专业工作(含兼职),例如,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具有在计算机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专业教学背景是指基础课教师担任过某些专业课程,例如,外语教师担任过涉外导游、专业英语等课程。强调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其导向作用是要求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增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与配合,以便更好地发挥基础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9、如何理解实践课程“以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

    答:各院校要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增加兼职教师比例,达到实践课以兼职教师担任为主。这是为了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实际。目前,国家示范校建设目标要求达到两个1﹕1,即专业课中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专业课中专任教师具有行业企业经历(三年以上)者与暂不具备此种经历者之比达到1﹕1。

    各院校要建立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以保证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来源的数量与质量,并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

10、如何理解“顶岗实习覆盖率”?

    答:顶岗实习覆盖率主要是指各专业学生在对应行业企业顶岗实习的人数在该专业同年级学生数中所占的比例。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各校应努力贯彻这一要求,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并注意提高顶岗实习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11、总教学时间和教学活动总学时有什么区别?

    答:总教学时间和教学活动总学时是一致的。指标中要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50%以上”,是强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训、实习 (含顶岗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实践等教学环节。“50%以上”是总体要求,各专业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应认识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教高[2006]16号文件),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实践教学。

12、如何理解特色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

    答:特色专业是指教学资源、建设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特色,并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学校应从所开设的专业中,选择几个比较有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在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办出特色,从而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13、如何理解“工学结合”与“产学结合”?

    答: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产学结合、产教结合、产学合作几个概念经常互用,三者基本含义是一致的,本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核心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即知识与劳动的结合,强调的是过程的结合。其第二层含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即产业界与教育界或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合作,强调的是对象的结合。目前,高职教育中最常用的提法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14、指标体系中6.3质量控制的“多元化质量监控”,如何理解?

    答:“多元化”主要是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体、方法的多元化。监控主体多元化,即由学生、教师、领导、督导、校外行业企业以及学生家长等各类人员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监控方法多元化,即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如问卷调查、网上评教等。高职院校应建立与完善多元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便更加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5、如何理解“社会回报高”?

    答:主要是指学校服务的地区、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贡献,如社会各方向学校捐赠仪器设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习、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数量和质量等。

16、教师技术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答:教师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承担社会各方的横向课题,参与技术革新、咨询、推广与应用,获得技术专利或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为行业企业、社会提供服务等。

17、指标体系中6.3质量控制的“专职督导人员”,学校是否一定要设立?

    答: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之一,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教学督导、评价机制,努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机制的运行需要人员保证,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尽可能设立专职督导人员。至于具体到某个学校,是否要设立专职督导人员,则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18、学校与企业共建基地、租赁企业仪器设备、租赁其他单位房舍如何计算?

    答:学校与企业共建基地是应当鼓励和支持的,这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关键是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学生受益程度。在计算基地面积与设备时,请先仔细阅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的相关注释与说明。当地特殊背景下的具体认定、计算办法由各省在“实施细则”中明确。学校特有的情况,可作写实性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