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华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书记
从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至今,大多数省份的国家级、省市级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均已通过验收或是进入建设后期。外部动力减弱,“示范后”的高职院校如何找准新的着力点,推动内生性改革发展,值得深入探究,用心实践。
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全力推动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摆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其中与高职教育密切相关的论述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概言之,就是要稳定办学规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其基础和切入点是课程体系建设。在示范院校的遴选和推进建设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只选择3至5个重点、特色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入“示范后”阶段,最重要的是如何把示范建设的成果由重点专业推及其他专业,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走出一条有特色、高水平的内涵发展之路。
二、坚持人本理念,做好“人的文章”激发办学活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改革发展的关键。把“以人为本”理念置于首要,就是要坚持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强化人才战略,使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
“示范后”则可能因“岗位疲劳症”导致动力衰减,活力不足。因此,“示范后”的队伍建设,应该在“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基础上,把激发活力置于重要位置。
近年,我院围绕“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双师团队”的目标,每年引进各类人才50人左右,并注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鲶鱼效应”;全面实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并要求新进校老师3年内必须到企业挂职锻炼不少于6个月;把科研工作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抓手”。
三、立根行业产业,在服务区域与企业发展中树立品牌
一所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关键看其能否服务于一个行业、产业、企业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示范后”的高职院校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作用突出。坚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必须更加主动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与行业产业发展需要。
寻求行业产业的支持是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行业产业的支持必然有其条件要求和选择性。“有为才会有位”。我院是西部省区唯一一所以地质类人才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也是云南高校中唯一参与“抗旱找水”打井并成功出水的高校;学院承办的“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被上级领导评价为云南在全国国土系统最有影响的“三件大事”之一;学院还积极参与土地二调、林权改革、两权发证等一批产学研项目。正是这些努力,提高了学院在全省乃至全国国土系统、矿产资源行业的影响,也赢得了更加有力的行业支持。
四、扩大内外开放,提升学院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成长壮大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后的高职教育,经过10多年的迅猛发展,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的职教体系,更拿不出可以和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相互媲美的职教理念与理论支撑。为此,示范院校要扛起中国职教的大旗,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先进办学理念和模式,势必开门办学,开阔眼界,借鉴提高。
利用专业品牌吸引海外学生,组织教师出国出境进修培训,加强与跨国集团、外企的合作等,也是“示范后”高职的重要出路之一。近年来,我院主动融入并服务于“走出去”战略,抓住国家把云南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契机推进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缅甸、加拿大、捷克等国家有关机构的合作,选派学生到泰国学习,与捷克互派访问学者,招收老挝、缅甸留学生等,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五、重视文化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的职责是育人而非制器”。高职院校对“就业导向”的过分渲染与迷恋,客观上促成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工具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的蔓延。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而人文素质教育逐渐式微且被边缘化,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很好就业,但存在频繁跳槽、发展后劲不足、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深层次原因。“示范后”的高职院校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获得持久的发展,关键还在文化建设。
以“三改一补”为主转制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文化短板”根源有五:一是传承与积淀不够。多数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未形成文化特色;二是思想观念落后。浮躁与功利思想作祟,注重“职业”属性而忽视了“高教”属性;三是激励机制不畅。把技能培养当作“硬”任务,而把文化育人看作“软”任务;四是队伍力量不足。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有基础、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素质课教师;五是条件支撑不够。多数院校空间狭小、设施不足。即便建了新校区,大多也存在文化荒漠,较难发挥器物文化的育人功能。
强调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就是要在师生规模不断壮大,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交织碰撞中用“主流”引导“潮流”,用“一元”主导“多元”,形成师生普遍认可、追寻、践行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必然要上升到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弘扬、渗透、传承“大学精神”。其特点在于,既要体现一般本科院校的精神内涵,又要弘扬办学历史传承的根基和血脉;既要彰显职业精神,还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本源,谋求与企业行业文化并生共长。